豬肉市場的不景氣,讓養殖場生豬出欄價從原本10元左右一斤跌到了6元。麻江縣杏山鎮興坪村養殖戶殷明禮告訴記者,他的生豬按現在的市場價根本不敢出售,一頭豬要虧1000元左右。
偏遠地區受謠言影響大。貴州省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呂勁松說,調查數據顯示,貴州省望謨、冊亨等地區的禽肉銷量較去年9月同期下降40%左右。
老謠言反復出現怎么看?
專家認為網民自我保護心理對謠言傳播推波助瀾,建議建立的謠言警示平臺
在網絡搜索關鍵詞“廣西 豬肉鉤蟲”,記者發現2013年11月就有此類謠言出現,不少媒體也曾進行辟謠。然而今年6、7月,這一謠言又出現在廣西、江蘇、遼寧、四川等地,除了涉及地點變化外,其內容、“水煮不爛”“油炸不熟”等字眼和圖片結構都跟去年如出一轍。今年9月,當謠言的地點信息又加上貴州后,直接導致貴州臨近廣西地區出現禽肉市場波動。
謠言出現后,不少涉及地區會采取對豬肉抽查檢測、發布消息辟謠等措施。比如,廣西永福縣水產畜牧局進行了檢測,防城港市食品安全辦今年下半年已組織開展聯合檢查行動2次、澄清6次,檢查相關生產經營單位560家次,均未發現“豬肉有蟲”現象;遼寧遼陽政府網站專門發布通告辟謠;廣西河池、河北保定則進行了科普……
謠言反復出現,帶來社會恐慌;各地分別辟謠,又增加了回應成本。貴州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心理學教授潘運認為,網民自我保護的心理易使其不自覺地參與到謠言的傳播中,建議網民在面對這些信息時,應先多幾個反問。
貴州省青年法學會會長孫光權表示,應盡快完善謠言社會影響的評估體系、建立的謠言警示平臺、多部門協調打擊造謠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