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溺愛的家庭氛圍造成孩子學習動力缺失
現在孩子中獨生子女占絕大多數,家長溺愛孩子。在生活中,父母對子女只注重體質與營養,物質方面的要求更是有求必應,而不注意心理品格的訓練,不注意培養孩子的勤奮、獨立自主精神,不注重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的鍛煉,導致為自己、為他人、為社會負責精神的缺失。
父母一方面埋怨孩子不求上進,不管愿不愿意學習,都要考個好成績,在物質上盡量滿足他們,而學習上又有些苛求他們。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就責備他們。家長認為“我們吃苦頭,就是因為沒文憑,孩子一定要好好學習,考個大學,不能再讓孩子吃苦受罪了”。一句話,父母不想要孩子吃苦?,F在父母為孩子創造了一個不吃“苦”的環境,將來孩子的“苦”誰為他去分擔,孩子形成了生活中“不勞而獲”習慣,學習上又怎能不勞有獲呢?請我們的家長真愛孩子,“愛子則為其一生計,傳之以家財萬貫未必能使其受用無盡,一生充實”。
3.孩子的潛能優勢沒有得到激發,造成被強迫讀書的心理陰影
有些家長要孩子學習,不是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培養特長,激發學習熱情,而是通過孩子來實現自己未能實現的理想。這是家長的一種代償心理。日本教育學者山本光明,把從事某種活動的意愿表現方式,分為四種,充滿“斗志”、“被強迫做”、“不想做”、“無法做”。凡是被強迫學習的孩子都缺乏學習的動力,學習的主動性差。
三.學校及其他原因
應試教育的無奈,使學校片面追求成績,忽視孩子全面發展。評價方法的單一,使大多數孩子得不到及時的鼓勵。加上沉重的課業負擔,無休止的考試練習,難于理解的知識,使孩子望而卻步。外面的世界精彩紛呈,將學生吸引去了。還有一些社會不良現象的存在也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給他們造成厭學等不良情緒。
初三厭學怎么辦—解決方法
1.細心觀察,了解孩子的真實思想
由于環境、性格、性別等方面的差異,每個孩子對同一問題可能會做出不同的反應。對于這一切,家長一方面要根據每個孩子的情緒變化和行為舉止窺測其內心深處的變化;另一方面要通過談心等活動,打開孩子心靈的窗戶,使孩子愿意向家長傾訴真情。然后,針對孩子實際情況,對癥下藥。
2.要耐心疏導,以誠相待,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青少年時期不僅生理上發生著巨大變化,而且心理上也經歷著幼稚和成熟的混雜和交替。其表現是情緒波動大,思想單純,易被人誘惑,感情沖動,自我控制能力差。因此,家長要針對孩子這些變化,反復耐心地幫助教育,因勢利導,切不可操之過急,以成人的標準去要求衡量孩子。要多表揚,少批評,多鼓勵,少指責,以增強他們自信心。
3.加強與教師的聯系,溝通家長、教師、孩子三方面的情感交流
孩子心理負擔加重,不僅有著家庭方面的原因,學校方面也有著重要影響。家長一方面要利用家長會的形式,就共性問題與教師進行雙向交流,以便溝通思想,相互配合;另一方面要通過個別談話方式,就個別問題與教師取得聯系,找出病因,密切合作,將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在做的過程中,注意積極強化。這時家長和教師要表現出更多的愛,直截了當地找他們談話,采取有效的措施,同時尋求專家的幫助,這才是較為妥當的方法。只有避免采取粗暴的手段幫助孩子改正錯誤,才能使他們健康成長。
4.豐富文化生活,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進入學校后,“家庭——學校”兩點一線的生活單調、乏味,限制了孩子的視野和活動空間。因此,家長要根據孩子好奇、好玩、好動、好積極思維的特點,引導孩子搞一些豐富多彩的文化和體育活動,使孩子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成長。
總結:上了初三,學習壓力的變大,會使得孩子產生煩躁逆反的心理。尤其是本身學習基礎就不是太好的孩子,更是覺得心理壓力很大。這個時候,家長的角色非常重要,一定不要逼迫孩子,要用朋友的身份,耐心細心的和孩子進行溝通和指導??梢赃m當增加一些課外的活動,讓孩子散散心,釋放壓力。相信一定可以調節好孩子內心,平穩的度過這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