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譜講:“打太極拳須明纏絲勁。纏絲者,運中氣之法門也。不明此,即不明拳。”由此可見,纏絲勁是陳氏太極拳的精華,學者千萬不可忽視。
五、循階段
拳論中“練太極拳循序漸進,不可躐等”,明確了太極拳應由淺人深,由大圈到中圈,再到小圈;由低級到中級,再到高級,一層一層地練習。陳氏太極拳是根據“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來分段練習的。
第一階段“著熟”,就是盤架子,是太極拳的基本功。要求身法正確,按照心靜、體松、頭正、豎項、壯面、含胸、拔背、沉肩、墜肘、塌腰、松脊、提肛、縮臀、圓襠、開胯、屈膝、抓地等一系列動作要領,通過無極站樁、太極走步和盤架子的練習,初步掌握太極拳的運動規律,體現太極拳的運動特點。
此階段,開始會有猛打、猛沖、猛起、猛落、猛甩,有斷勁、僵勁、頂勁、丟勁,均系正常現象。
事實上,不如此則周身骨節便松不開,內氣便引不動,這正是陳氏太極拳以外形引內氣的獨特鍛煉內勁法,是拳術入門的必經之路。這個階段好能練五年以上,才能為以后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階段“懂勁”,就是配合推手煉內勁,就是須練到上虛下實、外柔內剛,外如處子,內似金剛,也就是以氣摧形的方法。要求做到氣不到形不到,氣到形才到,使外形與內氣相結合。
運動時不假思索,不犯遲疑,不其而然,心到意隨,完全出于自然。并通過推手不斷校正拳架,掌握粘游連隨騰閃折空擁擁擠按活十三字的含義和用法,再輔以二路炮捶及刀槍劍桿等器械的練習。
這樣“千回萬轉多多演,功到熟時巧自生”。經過數年好功夫,此階段才可告完。
第三階段“階及神明”,就是練到天人合一,混元一氣,剛柔無跡可尋的地步。純以內勁為統馭,在外形上使人無法捉摸,人所不知,獨我自明。拳架表現為練時愈慢,用時愈快,靜如山岳,疾似閃電,姿勢大方好看,美觀自然。
這層功夫乃無窮意味,終身練之不盡。發人時“遭著何處何處擊,我也不知玄又玄”。陳氏太極拳法到此即為登峰造極之境。
此階段縱然是不易達到,但太極先賢告訴我們,只要具有堅定的信心和頑強的毅力,持之以恒,扎扎實實從基本功練起,明規矩,懂呼吸,詳參勁功,循序漸進,就一定能達到“階及神明”的至高階段。
陳氏太極拳之腰襠勁練習要領
眾所周知,練習陳氏太極拳對力量也很重視,即所謂的勁。而很多練了很久的太極拳都不一定知道如何把這個勁自如的體現出來,可能有些拳友們是領悟不夠或者練習的方法不科學,所以達不到剛柔并濟感覺。下面就給拳友們共享下腰襠勁的練習要領:
腰襠勁是腰、胯聯合發出的勁。太極拳的四肢和軀干的動作,以腰為軸心,即所謂“主宰于腰”。
而腰的軸心是腰脊,腰脊“命門穴”(前對臍。所謂丹田,即在臍內和命門穴之處)是全身的重心所在,起到調節全身平衡的作用,也是人體爆發力的來源。
腰脊控制著腰的松沉直豎和左旋右轉,并使腰的旋轉幅度合乎生理上、技擊上的要求。
練拳和推手都應時刻注意腰脊命門穴的樞紐作用。腰部的左旋右轉,須輕松靈活,用意識引導的行氣運勁由腰脊達于四梢。因此,古典太極拳論要求在練拳或推手時“刻刻留心在腰間”。
腰力運用得當,既有助于保持全身平衡,也有助于內勁(行氣運勁)運轉的充足和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