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內外相合
內外相合是指動作與內氣運動互相一致,密切配合。
太極拳運動之所以必然要求內外結合,原因在于它是一項意識體操,以意運氣,練拳以練意為先,意為主帥,意到氣到,以氣運形,身體上下,內外才高度一致,正如《拳論》所說“內外一氣流轉”。
陳式太極拳變化萬千,所向無敵,雖然動作態勢萬千,也不外是虛,實,開,合四字,演練者從頭頂到足尖,內有五臟六腑,經絡筋骨,外有肌膚皮肉,毛發,四肢百骸處處相連為一體,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打之而不亂,以意行氣催形變,若要拉開,不但手開足開,心中意念隨之也開,如要閉合,不但手合足合,心中意念也與之合,一招一式,凡上欲動下自隨神往,凡下欲動上自領神去,凡上下動中部合神策應,凡中欲動上下輔神主之,內外相連,前后相需,虛實開合,渾然一氣,則發力自然迅猛而機靈,內外相合的基礎是上下相隨,但也只是達到內外結合的階段,上下相隨才會完美的得到表達,演練太極拳不可上下不隨,更不可內外不合,舍此便使周身散亂無主。
九、招勢相連
招勢相連是指打一整套太極拳不僅 是一動全動,周身相隨,而且招式之間不丟不頂,元轉自如,一氣呵成,內勁不斷,滔滔不絕,渾然天成,太極拳招式相連的原因,在于它是以意行氣,以氣運形的拳術運動,《拳論》說“勁斷意不斷,意斷神可接”忌只用后天拙勁。拙勁貌似剛強,但因其有起有止,有斷有續,舊力盡時,新力未生,易被人乘隙而擊。以意行氣,用的是內氣,拳路自始至終,招招式式均由意念所引,綿綿不斷,循環無窮。
招式相連的具體辦法是:在手法遇到往復時,要嵌進折疊,如上一動作將終,在下一動作之先,如下一動作要往下和往前行,那么就要先向上一折,再往后一疊,然后再接做下一拳式,這樣就會呈曲線緩和運動。《拳論》說: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前必先寓后。步法上遇到進退時,要嵌以轉換,邁步向前或退后走弧形,均不可直進直退,要有以步隨身和身隨眼動,留戀繾綣,是松非松,將展未展的神態,開合,收放,寓意收既是放,放即是收。招招式式,以意貫之,形斷意連,勁斷意不斷,神氣運形,源源不斷,慢到方時快,快到園時慢,及其均稱的配合著開合,如玉環的無端,看不清銜接在何處,拳情拳晾,如成巒疊嶂,江河奔流,自有無窮美感,與人搭手,進退攻防,不呆不滯,立于不敗之地。
十、動中求靜
陳式太極拳是在絕對運動中進行的,但它要克服外架拳術以跳躍為本,用盡力氣去拼搏,練過之后氣喘吁吁的弊端,為此,就必須在絕對的永久的動中求得相對的暫時的靜,并與短暫的體形靜態之中繼續完成意念運動,條路身體內部因外部變化而帶來的短暫的不協調,使自己在頃刻之間達到上下相隨,內外相合,一應抵御外來之動,克制對方不協調的短暫瞬間,一舉制敵,所以陳式太極拳的動作雖各式各樣,千變萬化,但在絕對懂的形態下進行卻又貫穿動中有靜的自然規律,是一套無與倫比的具有無限生機的內家拳術,
陳式太極拳本著動中有靜與靜中有動的自然運動規律,順其道而行,在拳路運動中自然的把動與靜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該動則動,該靜則靜,既有節奏性又有規律性,并且有變化性,演練中一慢為上,保持雖動猶靜的法則,動作緊密配合呼吸,將氣沉于丹田,保持身體血脈經絡相通,使演練者大腦神經中樞保持興奮和抑制過程的平衡,在運動中求得安定和沉著,保證在技擊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這也是陳式太極拳的“以靜制動”的重要法則,
陳式太極拳要求: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這是陳式太極拳術動中求靜和以靜制動的具體形式表現。即不動是如五岳之山,巋然不動,動似江泄海嘯,滔浪騰空,不動時似貍貓捕鼠,以待機出擊,動時如蒼鷹叼兔,迅疾準狠。
陳式太極拳的每一招每一式,都是有起有落。起是動的開始,落是暫時的靜,在兩式承接之處,似停而非停,勁似斷而意未斷,如此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連綿不斷,如波浪一般,徐徐變動。
陳式太極拳術的內氣運行,當一個動作結束時,要將內氣沉于丹田之中,而后再由丹田發出,隨著已經氣勢的拳式進行周身運動,內氣回歸丹田時是短暫的一靜,再由丹田勃發而出持續運動,演練者于靜時蓄養內氣,于動時氣行周身,這是一個內氣的轉換與增生過程。在整個陳式太極拳林套路運動中,演練者必須善于做內氣的轉換,使身體內部源源不斷的產生新氣,維持整個運動的需要,太極拳是一靜一動的有機結合,個形靜時,內氣欲動,內氣靜時,外形而發。太極拳本身就是在動中求靜,靜中有動的狀態持續進行著,演練者必須細心體會,領悟出動中求靜的原理,方可實施以靜制動之法。
品味陳氏太極拳
陳氏太極拳,原為陳家溝拳術,集長拳、炮拳及紅拳之術,是目前各家太極拳的始祖。分老架、新架和小架三種。清初陳王廷(約1600~1680)創編。因其發源于河南溫縣陳家溝,又由于陳氏族人首創并代代傳承。
陳式太極拳有陳式老架、新架之分。老架由清初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陳王廷所創。
陳式太極拳老架共有七個套路,流傳廣的有:第一路和第二路(炮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