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春節假期已經正式開始,很多在異鄉的人們也陸陸續續回到家中,年味也變得越來越濃。那么你知道春節的由來和習俗嗎?春節有哪些養生知識呢?春節年夜飯吃什么更健康?假期去哪里旅游比較好?下面小編來為大家一一介紹~
目錄
7、春節去哪里旅游比較好 8、春節自駕游注意事項
春節的由來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隆重的傳統佳節。
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少數民族都會根據民族習俗舉行一些慶?;顒?。這些活動大多是祭奠祖先、祭祀祖神、迎禧接福、除舊布新、祈求豐年,它們的形式多種多樣,附帶著濃濃的民族特色。
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于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人們在春節這一天都盡可能地回到家里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未來一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 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春節時間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于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春節的時間(農歷正月初一)在公歷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間游動。
“早的春節”(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遲的春節”(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個月。根據歷法計算,如果農歷不進行人為調整的話,2319年2月21日將迎來“史上晚春節”,此前春節遲出現在公歷2月20日,為1920年和1985年。
閏春節閏春節,又稱閏正月,從公元1645年使用歷理置閏制開始,到公元2800年的1155年里,農歷閏正月只發生6次,非常罕見,其年份分別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
閏春節的具體過法是如果一年中出現閏正月,從原則上來講是過第一個正月的,到了閏正月的時候是不用過節的。當然,也有少部分的地方他們是過完了第一個閏正月以后還會繼續過第二個閏正月,因為大家把閏正月也叫做正月,所以就把閏正月的初一也看做春節來過了。
春節起源
關于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幾種較具代表性的說法,如春節源于臘祭,春節源于巫術儀式說,春節源于鬼節說等, 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后來叫春節。
時間變革
中國歷代的春節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規定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落下閎、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歷》,將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改為以孟春正月為歲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漸完善為我們當今使用的陰歷(即農歷),落下閎也被稱為“春節老人”。此后中國一直沿用夏歷(陰歷,又稱農歷)紀年,直到清朝未年,長達2080年。
名稱變革
在不同時代,春節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把農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后的事。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由于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分農、陽兩節,袁世凱將元旦定義為西歷01月01日,將農歷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