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在小暑的之后幾天,現在小暑已經過去,三伏天正式的來到了我們的身邊,那么三伏天該如何做好養生工作呢?三伏灸相信愛養生的你肯定都知道,具有治病養病養生的功效,可以冬病夏治,那么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關于三伏灸的那些事。
三伏灸,祖國醫學的瑰寶,此時,人體腠理疏松,氣血暢通,藥性易于深達臟腑,三伏灸乘其勢而治療,往往可獲得良好的療效,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療法。三伏灸市中醫院開展三伏灸已有四十多年的歷史,每年來該院接受三伏灸療法的患者有許多,臨床發現,不少咳喘患者除了進行規范的內科治療,在三伏天到醫院貼了“三伏貼”以后,冬天哮喘發作的次數減少了,癥狀減輕了,病情較輕的患者甚至有的就沒發作。兒科醫師也從臨床發現,很多免疫力低下、冬天容易感冒俗稱“易感兒”的孩子們,自從貼了“三伏貼”以后,冬天感冒的次數少了,癥狀輕了,病程短了,吃點藥就容易控制。除哮喘之外,“三伏貼”對咽炎引起的咳嗽以及過敏性鼻炎也有很好的療效,同時三伏灸藥餅貼敷治療肩周炎、網球肘等寒濕痹證有顯著療效,且不受時間限制。
三伏灸的具體方法
選取玄胡、白芥子等多味中藥按比例研末,用姜汁調成膏狀,用膠布將塊狀藥膏貼于穴位上。每伏各貼藥一次,貼于相應穴位,各種病癥所取的穴位都有所不同。成人一般貼2-4小時,兒童貼1-2小時,貼藥后皮膚有發熱感,灼痛感,各人皮膚耐受情況不一樣,但以能耐受為度。敷貼之后,一般人的局部皮膚都會有灼熱和紅潤,如果穴位上的皮膚起泡,效果會更好,證明所貼藥物已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
三伏灸是天灸療法中的一種,因其選在每年的三伏天進行治療,所以稱為三伏灸。天灸則是中醫傳統灸法中非火熱灸的一種,又名為自灸、冷灸,也稱“藥物發泡”或“敷貼發泡”。該法選用某些對皮膚有刺激作用的藥物敷貼于人體的穴位,利用藥物的刺激作用,引起穴位局部皮膚的充血,甚至起泡,通過經絡的調節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天灸療法源遠流長,早見于北宋年間,民間廣泛應用于治療內外、婦、兒各種疾病。目前常用于治療哮喘、過敏性鼻炎、慢性咳嗽、慢性支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病及變態反應性疾病。
傳統中醫認為哮喘的發作與肺、脾、腎三臟有關,三伏灸選取相應的背部俞穴如肺俞、脾俞、腎俞,再加上大椎、定喘、百勞等能發揮平喘、補肺、健脾、益腎作用的穴位來進行。三伏灸的具體方法是:選取麻黃、元胡、白芥子、甘遂、細辛、麝香等藥物按比例研末,用時以姜汁調成膏狀,用膠布將塊狀藥膏貼于穴位上。每伏各貼藥一次,貼于雙側穴位,初伏、中伏、末伏各取的穴位都有所不同。成人一般貼3-6小時,兒童給1-2小時,貼藥后如皮膚出現水皰,應注意保護好創面,避免抓破引起感染。治療的同時應戒食易化膿食物,如牛肉、鴨、鵝、花生及其他煎炸食物。
2015年三伏灸時間
三伏灸是“冬病夏治”的重要手段之一,臨床實踐證明,三伏灸對提高人體免疫力、抵抗力具有良好的作用,主要適應癥有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感冒、過敏性鼻炎;虛寒性胃痛;腎虛腰痛、關節痛、痛經,及各種體虛、免疫力低下引起的疾病。
“三伏灸”根據人體經絡循行規律、穴位功效、年歷中24個節氣規律和時間治療學原理,以及人體體質情況和發病特點,選擇在夏季“三伏”為炎熱的時候,采用具有特定溫通發泡作用的中藥,貼敷在穴位上,從而達到治療疾病,未病先防的目的。
三伏灸是選取麻黃、元胡、麝香等六味中藥按比例研末,用時以姜汁調成膏狀,用膠布將塊狀藥膏貼于穴位上。每伏各貼藥一次,貼于相應穴位,各種病癥所取的穴位都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