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陽氣升發,風和日麗,樹林、河水邊的空氣中負氧離子較多,對人體很有利,人們應盡量多到這些地方去活動。但韓旭強調,春季運動要注意以下事項:
一是要注意防寒保暖
春天的氣候多變,尤其是在早春季節,戶外鍛煉時肢體裸露部分不宜過大,以防受潮寒誘發關節疼痛;特別是初春春寒明顯,氣候與時令節氣不相符,更應注意防寒保暖,但也不能拘泥于“春捂秋凍”的習俗。同時,也不要在塵土隨風飄飛的地方鍛煉,并要學會鼻吸口呼,不要嗆風。尤其是鍛煉后應立即用干毛巾擦干身上汗水,及時穿上御寒衣服,不要穿著濕衣服讓冷風吹,以免著涼引起疾病。
二是做好準備活動
運動前要讓肌肉和韌帶充分放松。先掄掄臂、踢踢腿、轉轉腰,身體的肌肉、關節活動開以后,再做劇烈運動。鍛煉之后,要做整理活動或自我按摩,調整血液循環,防止肌肉僵化。
三是鍛煉身體要全面
既要選做四肢伸展的動作,又要顧全背腹和胸腰部的屈伸動作。在鍛煉中或鍛煉后,不要在草地上隨處躺臥,因為這樣會引起風濕性腰痛或關節炎。鍛煉時的高心率應在每分鐘130至150次左右。
四是注意鍛煉時間的選擇
在初春時晨練不要太早。這是因為早春二月,清晨氣溫低,冷氣襲人,如果太早外出鍛煉易受“風邪”的侵害,輕者患傷風感冒,重者引發關節疼痛、胃痛、面神經麻痹、心絞痛等病。另外,黎明或天剛蒙蒙亮的時候,空氣并不清新,因為植物在夜間放出的二氧化碳濃度比較高,須待日出后植物才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空氣新鮮度才能逐漸增高。所以春季晨練以太陽將出來時起床鍛煉較為適宜。
對于一些老年人,在進行晨練后,往往會出現頭暈、心慌或手腳發軟、站立不穩,甚至突然摔倒的癥狀。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經過一夜的睡眠后,腹中已空,在沒有進食的情況下就進行強鍛煉,由于運動導致能量供應不足,使大腦的功能受到影響,出現上述癥狀。因此,老人春季鍛煉佳時間可選擇在傍晚或晚上。下午機體生物節律處于下降階段,適當運動可加速運轉。此外,花木綠茵處積聚了大量的氧氣,空氣也相對比早晨清潔,鍛煉效果勝過晨時。
飲食養生 多吃養陽食物
在飲食上,立春這天,民間有“咬春”的習俗。《燕京歲時記》記載:“打春即立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卜而食之,曰咬春。”白蘿卜具有清熱生津、理氣、消食化痰的作用,生吃偏于清熱生津,煮熟偏于行氣消食,春季食用,可用來防治痰多咳嗽、咽痛、傷食腹脹、便秘等病狀。
此外,春季食補宜多吃溫補陽氣的食物,蔥、蒜、韭菜是益肝養陽的佳品,春餅中的豆芽、韭黃等都是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的時令芽菜,對促進人體陽氣的生發很有益處。菠菜舒肝養血,都宜常吃。大棗性平味甘,養肝健脾,春天可常吃多吃。春季飲食除保肝外,還要注意補充微量元素硒,多吃富含硒的動、植物,如海魚、海蝦、牛肉、鵪鶉蛋、芝麻、杏仁、枸杞子、豇豆、黃花菜等,以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有利于保健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