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部物理診斷法
髖關節
1.望診
站立位有無髓關節畸形、臀部肌肉萎縮、腰前凸代償性增加、大腿皮膚皺折加深,下肢有無內收、外展或內外旋轉畸形和下肢短縮或增長的改變;同時還要觀察兩側髂嵴和兩側臀皺襞是否在同一水平線上。行走時患肢能否持重,步態是否均勻、穩定,并描述步態的特點。
2.觸診
髖關節腫脹,可觸及其周圍皮膚張力增高。髖關節脫位,可在異常部位觸到股骨頭或捫及股動脈搏動減弱。臀肌攣縮可在臀部觸及緊張的束帶。彈響髖可在粗隆處觸及肌腱的彈跳,并出現彈響聲。大粗隆處淺壓痛伴有囊性腫塊,多為大粗隆滑囊炎。
髖關節活動度檢查
1)單腿獨立試驗
患者直立,背向醫生,患肢屈髓屈膝上提,用健肢單獨站立。
正常時,骨盆向健側傾斜,患側臀皺襞向上提起,稱為陰性。同法使患肢單獨站立,如發現健側骨盆及臀皺襞下降,即為陽性,見于髖關節病變或臀中、臀小肌麻痹。
2)望遠鏡試驗
患者仰臥位,下肢伸直,醫生一手握住小腿,沿身體縱軸向上推;另一手摸著同側大粗隆,此觸及有活塞樣活動感,為陽性。見于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尤以幼兒體征更為明顯。
3)“4”字試驗
患者仰臥,囑患肢屈髖屈膝并外旋髖關節,使其外踝置于健側下肢膝關節上部,形如“4”字。若無法完成“4”字動作而髖部疼痛者,為髖關節病變。若能完成“4”動作時,醫生一手壓對側的髂前上棘,另一手將患肢膝關節內側向下壓,如出現骶髂關節部疼痛,則為陽性。見于骶髂關節炎等骶髂部病變。
4)屈膝屈髖分腿試驗
患者仰臥,雙下肢屈曲外旋,兩足底相對,醫生兩手分別置于膝做雙膝分腿動作,出現股內側疼痛,為陽性,提示內收肌痙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