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艾炷灸
艾炷灸是將艾絨做成的圓錐形的艾炷,直接或間接地放在皮膚上,從上端點燃。如果直接放在皮膚上,艾炷燃盡后才換炷再灸,皮膚局部就會燙傷起皰以產生無菌性化膿,稱為化膿灸,又叫瘢痕灸。唐朝名醫孫思邈的《千金要方》里說的“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就是指足三里處的瘢痕灸。間接灸是在艾炷和穴位間襯隔某些藥物,如生姜片、蒜片、附子餅、食鹽等,不但能防止燙傷皮膚,還能發揮這些襯隔藥物的作用,增強灸療效果。如隔姜灸可治療虛寒性腹痛、腹瀉,隔蒜灸可用于治療毒蟲咬傷等。
3、溫針灸
溫針灸是在針刺得氣后,留針在適當的深度,將一團艾絨纏繞于針柄或將一小截艾條套置在針柄上,然后點燃艾絨或艾條,直至燃盡,使熱力通過針體傳入體內,從而同時起到針和灸的作用。
艾灸的三個階段
1、初級階段
基本的身體反應就是出現熱感的傳遞。這種熱感可能會出現在局部也可能是全身性的。
2、中級階段
在我們長期進行艾灸后,施灸穴位會有一些反應,可能會是酸麻脹痛抽損癢冷等,如果出現這種反應大家也不要著急,這是艾灸對身體病癥熏燒刺激產生的反應。同時未知的身體部分區域也會出現類似的感受,這往往是身體潛在病灶的艾灸反應,遇到這種情況,病人應當給予重視,并加以理性的分析,同時采取適當的應對措施。
這個階段身體熱力傳感仍然存在,特定區域會出現跳動,冒水泡的感覺,均屬正常的艾灸反應。慢性病人這個階段持續時間一般比較長,會有數月的時間。病癥較輕的病人,則很短,可能數天或者十幾天就會消失。
3、高級階段
這個階段身體施灸前的各種不適癥狀基本消失。但是仍然會有個別的身體區域還會有偶發性的經絡跳動。熱力出現和傳遞非常快,一般在瞬間或者不到一分鐘內傳遍全身,5-10分鐘后身體會出現異常清涼的感覺。
身體還會出現任督熱力循環傳遞,帶脈熱力傳遞,會陰有規律的跳動,自發式的腹式呼吸,全身清涼,閉眼會有白光或者山川,森林,流水等情況出現。因個人體質及機緣不同,出現的狀況也會有所不同。此階段是為高級階段。
艾灸療法是一種很好的養生方法,以上為大家介紹了艾灸療法的操作方法和三個階段,艾灸也是有很多的禁忌需要注意的,我們好到正規的醫院進行艾灸。
結語:上文詳細的為大家介紹了施灸前后及施灸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避免這些問題的發生能夠有效的幫助我們更好的養生保健哦!文中的視頻也為大家介紹了艾灸使用的一些問題,相信視頻的介紹能夠幫助大家更直觀的了解艾灸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