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中有內勁的概念,因而對應的也就有了外勁的概念,那么我們應該去理解內勁與外勁呢?它們又有什么樣的意義?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吧,以便更好去理解太極拳的要領,從而更好的通過太極拳教程進行太極拳的學習。
一、“內”和“外”的劃分
要弄清什么是“內勁”或“外勁”,首先必須對傳統武術理論中“內”和“外”的劃分有個正確的認識。過去,由于受中同傳統文化的影響,武術界把人體的“筋骨皮”等有形的東西當成了外在的東西,把“精氣神”等無形的東西當成了內在的東西,對人體進行總體劃分,于是有了“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或“外練筋骨皮,內練精氣神”的說法。
這種劃分方式得到了很多太極拳的大家的認同,也是我們理解太極拳內勁與外勁的一個基礎。離開了這個劃分標準,我們就很難正確的對內勁與外勁加以區分,從而導致自身在學習上發生混亂。現在一些太極拳家會將內勁的東西放到外勁里,將外勁的放到內勁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二、“內勁”和“外勁”的本質
明確了內、外劃分的前提,運用人體力學的知識,結合一些太極前輩對“內勁”和“外勁”開發運用的途徑、方法和特征等做出的闡述,我們可以對“內勁”和“外勁”的本質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下面,我們對太極宗師楊澄甫的“內勁”和“外勁”的觀點,作一個簡單的分析。
楊澄甫在(太極拳術十要)中說,練太極拳要“用意不用力”,“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久久習練,則得真正內勁”,“練外家拳者,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乃外勁浮面勁也。外家之力,易引動,故不足尚電”。
(1)楊澄甫的這段闡述中,涉及到幾個重要的人體力概念:內勁,用意不用力中的力,外家之力,外勁
很明顯,“內勁”與“用意不用力”中的“力”是人體中對立的、兩種不同性質的勁力。”外家之力”也就是他所說的“外勁”,由于這種勁力在運用中比較輕浮、容易外顯、易引動。他主張在武術運動中不用(或少用)這種勁力。由此可知,他說的“用意不用力”中的“力”、“外家之力”和“內勁”指的都是同一種性質的人體力。說到底,楊澄甫所說的人體中對立統一的、兩種不同性質的勁力就是“內勁”和“外勁”。
(2)楊澄甫所說“外勁”是什么性質的人體力呢
這里他雖說沒有涉及到這個問題,但卻對這種勁力的產生、特征等進行了闡述,據此,我們可以做出進一步分析。過去,武術前輩把偏重于“筋骨皮”等有形東西訓練的攀種叫做外家拳,那么通過“筋骨皮”的訓練而增長較大的人體力,就是楊澄甫所指的“外勁”。關鍵是我們必須弄清,通過“筋骨皮”的訓練主要能增長什么人體力的問題。
現代人體結構知識告訴我們,人體是由9大(或10大)系統構成的,其中的運動系統具有支撐人體、保護內臟器官和負責人體運動的功能,它主要由骨骼、關節和肌肉二大部分構成。“筋骨皮”中的“骨”是它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筋”是它的附屬結構,起著固定和連接關節的作用;“皮”是肌體表層的皮膚組織。毫無疑問,通過“筋骨皮”的訓練而增長的主要力量,就是“外勁”“外家之力”,就是人體的肢體力。
另外,肢體力是人體力中容易外顯和引動的勁力。人們一舉手,一投足,都能引動和顯示出肢體力。反之,人體其他性質的勁力,是內在的東西,靠意識難以引動。靠肢體難以顯示。楊澄甫對“外家之力”或“外勁”特征的闡述,與肢體力的這些特征或特點是一致的。所以,從特征上看,他所指的“用意不用力”中的“力”“外家之力”“外勁”,也是人體的肢體力。
(3)楊澄甫所說的“內勁”是什么性質的人體力呢
這里他同樣沒有涉及其本質的問題,但卻對這種勁力的開發運用作出了深刻的闡述。據此.我們也可以作出進一步的分析。
①既然“內勁”是在“用意不用力”,或者說是在不用(或少用)肢體力的情況下進行開發運用的,因此,“內勁”理當不包括肢體力。
②楊澄甫強調練拳要用意、用氣。用人體力學的知識分析。用意必然要用念力、增強念力;用氣必然要用氣力、增強氣力;以意領氣循經絡運行,念力和氣力必然會疏通經絡,按摩臟腑,提高人體生理功能,從而增強心臟跳動力、血管舒張力等人體力質量。
所以,楊澄甫所說的“內勁”,從理論上講,當是除肢體力以外的其他人體力。但由于心臟跳動力、血管舒張力等,在武術中可以開發,卻不能直接調動它們為武術技擊服務。因此,從武術技擊本質出發,在武術中講“內勁”時可以將它們忽略。
值得一提的是,太極拳理論家陳鑫,早在清末民初已觸及到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人體力即念力的問銓。他說“心勁一發,而周身之筋脈骨節,尤不隨之,外之所形,皆由中之所發,故曰內勁”。這里陳鑫明確地把“心勁”當成“內勁”。“心勁”就是我們今天人體科學中所說的念力。“內勁”肯定包括“心勁”,即念。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武術界傳統理論中所指的“內勁”,包括念力和氣力兩種性質不同的人體力。念力從本質上看是人腦意識活動產牛的力。氣力從本質上看是人體之氣與人體組織器官相互作用產生的膨脹力或沖擊力。“外勁”則是指人體的肢體力.肢體力從本質上看是人體肌肉收縮拉動骨骼,骨骼以關節為轉軸,帶動人的肢體運動而發出的一種機械力。這兒種人體力,在武術健身或技擊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內勁”鄙“外勁”劃分的意義及局限
1、理論意義
武術界關于“內勁”與“外勁”的劃分,實際上是將人體勁力劃分為兩類不同性質的人體力。雖說這種劃分尚未完全觸及到人體勁力本質,卻標志著武術界對人體勁力本質探索的開始。特別在當時歷史文化局限下,陳鑫已觸及到一個重要的人體力,即“心勁”。楊澄甫等拳家充分地揭示了“內勁”的開發、運行和運用規律。這是太極拳界對武術、人體力學和人類健康事業的貢獻。
2、實踐意義
因為內勁與外勁是兩種勁,因而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就要分別進行這兩個方面的學習,研究與掌握,才能充分的發揮這兩種勁力的作用。這種劃分雖然由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仍然能夠對于太極拳的練習產生有益的影響,是很有實踐意義的一種劃分方式。
3、局限性
必須指出的是,由于這種劃分畢竟是建守在將人這個整體分成內、外兩部分的基礎之上的,“內勁”也好,“外勁”也好,它們在武術運動中是相互作用,相互交織,并以整體形式表現出來。單講“內勁”或“外勁”講不清楚,唯用“內勁”,人體的肢體根本不可能運動。進一步看,不是不能分,而是這種分法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用它們概括不了武術勁力的全部。如果我們把氣力、念力叫“?勁”,把肢體力叫“外勁”。那么,在武術運動技擊中,人體受到的地球作用力、對手打擊力、打擊對手時的反作用力等,又該叫什么勁力呢?
中國傳統的武術中包含了深刻的思想與豐富的內涵,雖然由于時代的發展演變逐漸的表現出了缺陷的地方,但是仍然是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的原則,因而對于這些理論與知識,需要我們結合現代的科學文化知識,去繼承并創新,使之成為更加科學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