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看似簡單,實際上想要學好它卻并不容易,因為太極并不僅僅是一門武術、一種運動,更是一種理論。但是無論想要做好什么事,都要為此打好基礎,所以太極拳在初學時就要對它加以了解。從簡單的24式太極拳開始學習了解,終達到更高的水平。
1.速度要均勻
初學太極拳時宜慢不宜快,從慢上練功夫,打基礎,先把動作學會,把要領掌握好。熟練以后,不論速度稍快或稍慢,
都要從頭到尾保持均勻。打一套“簡化太極拳”,正常的速度是4~6分鐘,有的人慢練,可長達8~9分鐘,但也不可太慢。打一套“四十八式太極拳”為8~10分鐘, “八十八式太極拳"需要20分鐘左右.
2.架勢不可忽高忽低
對于初學者,太極拳并沒有劃分一個明確的姿勢高度,姿勢高與低是要看你自身的狀況。不過這個高度必須在起勢時確定下來,之后也不能在整套動作中任意更改。另外,體弱者在開始好采用高一點的姿勢,隨著動作的熟練和體質的增強,可以考慮降低姿勢的高度。
3.要適當掌握運動量
太極拳運動雖然不如體操運動和其他長拳運動劇烈,但是由于它要求在上下肢呈一定的彎曲情況下做慢動作,加之要求全身內外上下高度集中統一,所以,還是有一定運動量的。特別是下肢的運動量比較大。因為打這種拳,一方面要求兩腿分清虛實,體重經常由一條腿來負擔,而這條腿又是在膝關節彎曲情況下來支撐體重的;另一方面,由一個姿勢轉到另一個姿勢、重心由一腿過渡到另一腿上時要求緩慢,用的時間較長,這就大大增加了下肢的負荷量。所以,初學的人練完一兩趟“簡化太極拳”,往往會感到兩腿酸痛,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堅持練下去,這種腿部酸痛現象,就會消失。
你的體質是決定你如何鍛煉的關鍵,練習太極拳也是如此。應該練習多久太極拳,應該達到怎樣的練習量,都需要結合你的生活實際加以考慮。一般來說,身體健康的人,可以考慮打一趟或兩趟。而老人和體弱者則應該選擇其中一組或幾個動作專心練習,同樣可以達到鍛煉效果、。
患有腰間傷病的人,每次的運動量不宜太大,要注意循序漸進,逐步加大運動量,必要時應征求醫生的意見。總之,在初練太極拳時,運動量的掌握務要因人制宜,因病制宜,不應貪多求快,急于求成。
4.要持之以恒
練太極拳和從事其他體育鍛煉一樣,貴在堅持。不僅開始時要積極參加練習,而且一定要堅持繼續練下去。根據自己生產、工作或學習的時間情況,好每天在業余時間能安排一定的時間進行練習。切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曝十寒",或是認為已經練會了,或者感到病情有所好轉,就不再繼續堅持練習。那樣,不僅不能逐步提高太極拳的技術水平,不能做到精益求精,而且更重要的是不能更好地收到堅持練太極拳增強體質和治病防病的效果。
一般情況下,每天在班前、班后或工間操、課間操時間,在本單位的院落、空地都可以練習。有條件的好能在清晨或晚間,就近到公園、樹林、廣場、河邊、草地等空氣清新和環境安靜的地方練習。如果這些地方設有太極拳輔導站,參加集體學習,收效會更好一些。
作為初學者,可能并沒有專門的指導者可以給予指導。對于這種情況,我們建議可以通過與別人一起學習,互幫互助的方式來解決。例如,先由一人按照圖解上的動作說明來指導其他人學練,然后依次輪換。這比起一個人學習要更快更好一些。
5、千萬不要急于學習其它套路
萬事開頭難。學會一套拳后,要多跟老師共同練習,仔細觀察細節,盡力模仿,把每個式子出手出腳的位置和定式的要求要記牢,整套動作的銜接要融會貫通。記憶力欠佳的學員應把自己的心得體會做成筆記,晚上睡覺前再把新學的動作再練一遍。對照鏡子練習,可以發現練習中的許多毛病,及時改正。千萬不要急于學習其它套路,后落得“套套都會打,一套也不精”。
6、要嚴格按照正確方法練習,避免腿部、膝部等關節受傷
初學者在學習基本功時要嚴格按照正確方法練習,避免腿部、膝部等關節受傷。任何運動都有可能因練習方法不正確而受傷。太極拳初學者遇到多的是膝關節疼痛,這時要停止練習,及時休養,待恢復后再練。發生疼痛的原因主要是在練習弓步時膝關節沒有弓向腳尖 的方向。這是因為大多數人天生的習慣是弓步時膝關節向腳尖內側用力,造成膝關節受傷。學習動作一定要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才能強健肌肉,適當拉伸韌帶,保護骨骼。記住,休息和鍛煉同樣重要,只有保護好自己的身體,才能把身體鍛煉得更好。
練拳如同寫字,從規范入手,循序漸進;再學習,再進步,如此反復才能不斷上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