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太極拳教程給愛好者帶來太極拳套路十三式的,動作剛柔相濟、內外兼修,要求練習者心靜放松的反復練習,達到修身養性,強身健體的作用,接下來我們一起進入精彩的。
太極十三勢
太極拳原理就是:“由人(太極)以剛柔(兩儀)兩種勁路,用打八方(八卦)的手和跳踏五位(五行)的足來完成的一系挒動作,在格斗中必須由五行、八卦來指示,八種勁法與先天八卦圖相對應,各屬基性,五種步法與五行相對應,各適其理,并遵循陰陽、五行八卦(太極圖)原則。”歸納起來講就是:“胸懷太極、手按八卦、足踏五行”。 由此可見,太極十三勢不是一些固定的動作和指式,而是一些技擊的法則,勁力的性質和用勁的方法,筒稱技法。
太極十三勢是組成太極拳的基本骨架,它貫穿于太極拳的所有招式中,換名話說,就是太極拳的各種招式都由十三勢中的一勢或幾勢所構成。十三勢本無固定的招式,而根據十三勢應敵制敵又可形成一定的動作和招式,這是運動對敵的結果,因此說:“太極本無法,動即是法。”那么,十三勢的具體內容和定義是什么呢?它是按什么定義運動成法的呢?
以拳中義理去探索,太極拳鼻祖是根據《易學》八卦中的卦畫、卦名、卦位、卦象、卦與卦的交錯,爻位的變化,觀其陰消陽長、陽消陰長、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互存,和一陰一陽謂之道,以及其生生不息、太化流行的運動特征和意義,將其運用和貫穿在拳義、拳理之中,創造出太極拳“十三勢”。去明確十三勢的整體含義,這對加深太極拳內涵的認識是至關重要的。
定義
太極拳的創造者沒有為十三勢留下任何文字的定義,而十三勢又有明確的文字命名。通過《原理》中十三勢的由來,以及與其字音形相近的字,取其對技擊拳法有用的含意,結合資料及對太極拳的認識來解其意,我想離創拳者的本意不會太遠吧!好在祖先留下來的方塊字,對其好的研究方法莫過于從音形求意,創拳者也不至于脫離這一點。
如何去懂得十三勢之整體,太極拳先輩王宗岳在其《太極拳釋名》一文中,從宏觀上為后來的太極拳者道明了十三勢之詞整體內容。“釋名”曰:太極拳--一名長拳,又名十三勢。長拳者: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也。十三勢者:掤 、捋、擠、按、采 、挒 、肘、靠,進、退、顧、盼、定也。掤 、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采 、挒 、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乃八卦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此乃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勢”。王宗岳先生明確地闡述了十三勢的整體內容,使拳法、拳理、結構與運行框架相統一。
太極拳的八門(八勁),五步為拳之結構、內容;八卦、五行方位是拳的運行框架,這個框架,可謂其十三勢之源頭,上下必須統一。有框架而無內容,這個框架是空的;而有內容失去了框架,那么這個內容就無定向。因其失去源頭(八卦、五行之源),十三勢之稱就成了附會之詞。只有以上述二個方面相互結合才可達名副其實的十三勢內容。本文只是以"釋名"中所述的十三勢而言,至于“十三勢”歌、“十三勢”行動心解……在十三勢一詞后面另加別詞的論著,應另作別論。
“十三勢”,顧名思義就以八、五相加而成十三,太極拳八門(八勁)五步即成十三;八卦、五行合成十三,上下兩者個相合,稱為十三勢。十三勢論其要求,原則上還需八門、五步與八卦、五行相對應,而不可正隅不分。以下簡述如何對應: 太極八勁,有四正勁與四隅勁之分,四正勁要與四正卦位相應,四隅勁要與四斜角卦位相對應,五步與五行相對應,原則上要與對號入位。先以四正勁而言,掤 、捋、擠、按屬于四正勁,它要與四正卦位的坎(北)、離(南)、震(東)、兌(西)去對應;采 、挒 、肘、靠的四隅勁,要與乾(西北)、坤(西南)、艮(東北)、巽(東南)的四斜角相對應;五步的進、退、顧、盼、定與金(西)、木(東)、水(北)、火(南)、土(中)相對應。一一對應是“十三勢”的特征。要是不結合八卦五行,只持一端,僅以手法去講“十三勢”,這只是認識了“十三勢”的一半。因“十三勢”之詞來源于八卦五行,失去了源頭,棄根重枝,舍本求末,這個一半還難以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