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行間穴
“行間穴”在大腳趾和二腳趾縫上。它是一個火穴,肝屬木,木生火,如果您肝火太旺,就瀉其心火。而“行間穴”就是一個瀉心火的穴位。春天肝火盛,會導致牙痛、腮幫子腫、口腔潰瘍、鼻出血、舌尖長泡等癥,這表明火已經從肝經進入到心經,多揉“行間穴”,就可以把心火從這里散出去了。
3、太沖穴
“太沖穴”在大腳趾縫往腳背上4厘米處,堪稱人體第一大要穴。有人把“太沖穴”比作人體的出氣筒,因為它是肝經的原穴和腧穴,是肝經的火穴,能夠把肝氣肝火消散掉。所以通過按揉“太沖穴”,可以把人體郁結的氣大限度地沖出去。
“太沖穴”很好找,在腳背上大腳趾與二腳趾結合的地方向腳腕脖子方向推,推到兩個骨頭連接的盡頭就是太沖穴,按揉方法就是仔細找到痛的點,然后從“太沖穴”向揉到“行間穴”。
下面是中醫建議的春季如何養肝的小建議
1、少食冷酸食物多滋潤
“肝臟能調節氣血,能幫助脾胃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還有調暢情志、疏理氣機的功能。春季若養肝得當,可給身體帶來一整年的健康。”佛山市中醫院針灸科主任醫師劉繼洪稱,春天陽氣初升,肝氣疏泄,陽氣升發可散發聚集一冬的內熱,此時適宜辛涼養肝,使肝氣條達,故有“春重養肝”的說法。他建議人們利用飲食養肝,重滋潤防過燥,平時應多喝水,多吃果蔬、馬蹄、蔥、姜、蒜、蘿卜等,少吃醋、山楂、海蜇等冷酸食物。
佛山市第二人民醫院感染科主任鄒敏超則指出,肝氣、肝火易隨春氣上升,而肝陽旺盛,易導致高血壓、眩暈、肝炎等疾病,還容易引發激憤、騷動、吵鬧等情緒狀態。因此,鄒敏超提醒,春季養肝還需注意去肝火,一方面飲食宜清淡,多用夏枯草、桑葉、菊花或金銀花、綿茵陳來調治身體,另一方面則應避免大怒、憂郁或長期郁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