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調整身法 周身放松
所謂“身法”,是指練拳時對周身各部位要求的原則。要調整身法,首先必須在放松上下功夫。為了使骨節松開,伸筋拔骨,可選練些動作,如“金剛搗碓”、“掩手肱拳”、“擺腳跌叉”等,但要盡量放松,不要用拙力。
這一階段練習出現的主要毛病是立身不正,橫氣填胸,挑肩架肘等,產生這些毛病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對“放松”這個含意理解不夠;二是腿的支撐力不足,難以放松。《拳論》說:“身必以端正為本。以周身自然為妙。”也就是說套路架式的練習,身法上要以立身中正為根本。所說的“端正”,也有兩種含意:一是指軀干四肢及頭的位置中正,即身體不偏不倚之意;另一種是身體在歪斜情況下,保持相對平衡,如開步時的上引下進動作。所謂“放松”就是說在腿的支撐下,全身各部自然協調地松下,氣沉丹田。初學時由于對這些問題沒有理解和注意,加上功力淺薄,所以不可避免地會發生上述毛病。可通過增加練拳遍數放低身法,加大運動量,并且做一些單腿或雙腿下蹲運動及站樁功來克服上述毛病。同時注意松胯、曲膝、圓襠,保持立身中正。隨著腿部力量的增長,身法的放松,可使胸部、背部,肋部及膈肌自然下沉,體內的氣機升降協調,呼吸自然,肺活量增強,其毛病就會消除。
這一階段練習,需有3至4個月時間。屆時,身法已得到調整,姿勢已基本正確, 并且隨著練習質量的提高,已有內氣活動的感覺。
(三)疏通經絡 引動內氣
經絡遍布周身,內聯臟腑,外系肌表,從而溝通人體上下表里,是調節機體和內氣運行的通道。“氣”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是極其微小的物質微粒,很難直觀察覺,只能通過人的感覺器官,根據事物的各種變化而體現它的存在。人體的氣,來源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稟賦于先天父母之精氣,二是飲食物化生的水谷之精氣,以及存在于人體內的精氣,通過脾、肺、腎三臟的生理功能綜合作用而生成。《拳論》說:“氣者,生之本,經者,氣之路,經不通則氣不行。”又說:“以吾本身自有之元氣,運行吾身”,“以氣運形, 一氣貫通”。說明氣是本身固有的本元物質,只有在經絡暢通無阻的情況下,才能引動與鼓蕩,達到一氣貫通,從而產生防病健身和技擊效果。就像練習鄭多燕減肥舞一樣,可以達到健身、瘦身的效果。
前面已經說過,在“調整身法,周身放松”階段后期,體內已有內氣流動的感覺,練拳也有興趣。但是這個感覺如波浪起伏,時有時無,時隱時現。經過一段時間,甚至會全然無有。這是經絡之氣通流不暢,氣機運行不利,內氣引動不力之故。因此,在這一階段練習中必須重于意念引導,在大腦意識的指揮下,以意運形,使內氣節節貫穿。如有不順之處,可以自行調整身法,以得勁為準。練習速度宜慢不宜快。一招一式要精力專注,活潑無滯。外形盡量與內氣意識保持一致。這樣進一步練習一段時間,內氣就會自然暢通,僵勁拙力也會慢慢克服,逐漸達到周身相隨,連綿不斷,內氣會按拳勢要求,產生有規律的鼓蕩,達到一氣貫通。
(四)形氣結合 如環無端
所謂“形”是指形體,也就是拳式動作的外在表現。“氣”即指內氣。從醫學 角度講,“形”、“氣”是統一的,是相互依附,相互為用的。《拳論》說:“以心行氣,務令沉著,及能收斂入骨”。又說:“以氣運身,務令順隨。”就是要求每招每勢,都要注意以意引氣,以氣運身,順其自然,催動外形。通過形氣結合的反復練習,使內氣周而復始,如環無端的在體內運行。努力做到, 周身一致,內外合一,外形在內氣的催動下,一動則周身全動,一靜則周身全靜,動靜開合,起落旋轉,無不順其自然。在練習過程中,身與手、內與外某 一部位不夠協調,某一部位即產生矛盾,就會影響內氣的貫通,從而使意氣與形體難以結合。如動作運行速度的快慢,以及身法位置角度掌握不夠,難以適 得其中,在套路架式的練習中,就會產生身慢、手快、眼不隨等散亂現象,不能身手一家,動作協調。諺云:“手到身不到,擊敵不得妙;手到身也到,擊敵如摧草”。說明形氣結合,身肢順隨的重要性。這一階段的練習,要注重于意念與形體姿勢的結合,也就是心到、意到、氣到、 形到,使內氣一氣貫通。同時應當理解,某一部的開合,是全身整體開合的局部表現,全身總的毛病,也可以從局部反應出來。因此,凡是調整局部姿勢時, 務必注意整體的調整,從而達到意氣合一。這一階段的具體表現為:肌膚發脹,手指發麻,足跟發重,丹田有發沉之感。
結語:上文中介紹了關于陳式太極拳的練習搏擊時一些技巧,喜歡練習陳式太極拳的人可以多學習一下,同時,小編還介紹了關于陳式太極拳的練習步驟,初學者們可以多了解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