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腿部支撐全身活動的重量,而以膝關節的負擔大.因此膝關節必須有力而又靈活。太極拳經常屈膝做緩慢均勻的動作,動步時,始終輪流以一足支持重心,胯根撐開旋動時,膝關節隨著另一足提起,緩緩地邁出去而旋動著。因此,膝關節的負擔要比練快速動作的拳種要大得多。胯關節和膝關節的旋動頻繁,也加強了動作的靈活性。腿與臂是上下配合一致劃弧線圈的,不是直線弓出和直線后坐的,這是做到由腳而腿而腰脊而形于手指的完整一體的關鍵,也是胯關節和膝關節靈活而富有彈性才能做到的。
足三:足為步型、步法的根基,足部動作要正確、靈活、穩當。根基不穩,稍有偏差,步型、步法必亂。邁步時,先須坐穩于一腿,屈膝松胯,穩定重心,然后另一腿緩緩地弧形邁出。
骨和關節:人體206塊骨頭,都靠關節的連續來負擔重量和進行活動。太極拳要求在動作中用意識來放松關節、拉長韌帶,增強其彈性和靈活性,使動作能夠達到節節貫串。同時還要注意骨節要對準,不準則是無力的體現,即要用骨節對準的方法使脊柱關節鍛煉得更為靈活而穩固,并使骨與骨之間能夠更好地分擔重量,從而增強力量和耐力。太極拳對關節的訓練是時松時緊的。此外,要在全身放松的要求下來逐步松開各個關節。太極拳練習時是一動無有不動,應在腰脊的運動下,帶動四肢進行螺旋形地上下、左右纏繞伸縮動作,從節節貫串起到引長身肢的作用n在定式時,還特別要注意脊柱骨節對準,使負荷能力加強,全身骨節既求松開,又要虛虛對準,使內含騰挪之意。在整個套路的一開一合、一虛一實的運轉中,關節在肌肉和韌帶的牽動下得到時松時緊和有規律的適量運動。
42式太極拳風格特點
42式太極拳競賽套路是以楊式太極拳為基調,吸收了陳、吳、孫式太極拳的動作,繼承了傳統太極拳連綿不斷,輕松柔和,圓活自然的動作特點,充分突出了太極拳意領身隨,剛柔相濟的技術要求,有一定難度、強度和運動量。 作為競賽套路,動作規格十分規范。運動中手法、步法清晰、準確;身法表現動作(即身體帶動四肢協調運動)非常明確;過渡動作路線清楚,方向、高低固定;眼神與上肢的配合順遂,手到、眼到、身法到,動作完整合一。定勢時手型、步型、動作姿勢的高低、大小、角度方位等都有明確的規定。
42式太極拳競賽套路以楊式太極拳動作為基調,選用了陳式太極拳的發勁動作,吳式太極拳細膩的手法變化,孫式太極拳的開合手法及靈活的步法變化,是一套綜合性的太極拳練習套路。在動作編排上,它既包括一些簡單的基礎動作,又加入了一些復雜的難度動作,如掩手肱捶、分腿、蹬腿等;既有勁力沉穩、充實的動作,又有輕柔、活潑、連貫性強的動作;有平衡、有轉身、有獨立的高勢,有較低的仆步下勢。而且在技術編排上,難度動作均采用左右勢對稱的形式。整個套路左右對稱、上下相應,動靜結合,輕重襯托,技術表現全面、綜合。
42式太極拳競賽套路在動作的選擇及組合變化上很有特點。如第二段中的玉女穿梭,上肢動作吸取了吳式太極拳動作中圓托細膩多變的手法,是平圓轉換;下肢動作吸取了孫式太極拳動作中的上步跟步的靈活步法,后達至舒展大方的弓步架推掌定勢,動作選擇、組合得很巧妙。再如,在一個高姿、瀟灑的平衡腿法后,緊接一個扎實、沉穩的馬步,同時配以勁力沉實、抖放的掩手肱捶,然后以柔緩、圓滑的過渡,相接以沉著穩健的野馬分鬃動作。這些組合既突出了太極拳連貫、細膩、協調、靈活、輕柔活潑的技術風格,又體現了太極拳瀟灑、奔放、勁力沉實的健美特色,演練中給人以美的愉悅。
學練42式太極拳,從總體上把握其風格特點有益于個別動作的學習,以上這些特點希望學練者能悉心體會,在演練中把握住該套路的實質,以便把技術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
結語:上文中介紹了關于42式太極拳的身體各部位動作的姿勢要求以及一些要領詳解,喜歡學習太極拳的朋友們可以多學習一下。同時,還介紹了關于42式太極拳的整個套路的風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