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式太極拳特點
此拳術要求全身要求配合一致,手腳齊 到,上下相隨。身形大開大合,以圓、圈貫穿每一招式,并由腰來帶動圈的走勢。和兆元的長孫和慶喜和慶喜和慶喜和慶喜及其傳人稱為和氏架。
“傳統和式太極拳有72式,皆以《易》學之理貫串于拳勢之中。象其形(圓),取其義(陰陽、五行、八卦),用其理(陰陽變易,五行生克,天人合一)。
走架以輕靈圓活,柔中求剛的準則促進周身協調,步活身敏,柔順自然。以陰陽變化之法,使身體不同部位運動時產生的分、合等勁力,形成千變萬化的技術、技法。形成太極拳滑如魚、粘如膠、軟如棉花、硬如鋼的技擊特色。”
起源趙堡太極拳,教完整并教系統地保留了武當張三豐祖師所創的三合一(拳架,推手,散打),在健體上有內外五行理論和內外修練法,其上乘內功要求哼哈二氣凌空勁的彈放.和式太極拳具有三直、四順、六合等一般太極拳要點外,有自己顯著的特點,它遵循“中正松柔,輕靈園活,順遂自然”之要領。演練時身體中正安舒,不偏不倚,不貪不欠,脊背骨節垂直貫穿,經絡通暢,氣血循環環。
由形體到意識均要放松,由松入柔,積柔成剛,以柔走化,以剛擊敵,陰陽相濟,剛柔并用。拳架集練、架、扒手、散手為一體,三者互可檢驗印證,推手可檢驗拳架是否正確與實用,推手又是太極拳走向散手,自由搏擊的過度階梯,練拳是提高散手、推手技法的本源。故和式太極拳理論有“要拳時眼前無人當有人,交手時眼前有人做無人”之說。
和式太極拳又稱代理架。拳技與理論完美融合,體用一致,拳架自然柔活,順遂渾圓以理體內中和之氣,二氣陰陽和合而達于外。故稱“代理”。 和式太極拳以“太極”之理為拳理來規范指導拳架。象其形,取其義,用其理。太極圖是《周易》哲學思想的形象化表述。太極圖外呈環圓,環呈無端之象。在和式太極拳中體現為勢勢手劃圓,身行圓,步走圓,身體各部位的公轉自轉協調和諧,形成大圈套小圈,小圈套大圈,渾身都是圈,圓轉連貫,一氣呵成。 太極圖一圓之中有陰陽合聚,既對立又統一,相互轉化,顯示事物發展的螺旋周期規律。體現了自然界陰陽之間的運行消長與轉化,即一陰一陽謂之道。和式太極拳以陰陽之理貫串于拳勢之中,比附人體。太極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易·系辭》曰:“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拳理曰:“一圓即太極,上下分兩儀,進退呈四象,開合是乾坤,出入綜坎離,領落錯震巽,迎抵推艮兌。”圓,上下,進退,開合,出入,領落,迎抵與太極,兩儀,四象,八卦相對應,合之為十三,又稱十三式。
十三式是指導太極拳圓活自然,陰陽相濟之要訣。以人身比太極,練拳之前,心靜體松,混混頓頓,陰陽未分,渾元一氣是為無極,氣動而太極生,每勢練夠一圓,二儀、四象,八卦。即由陰陽未分到陰陽具備,陰陽運轉,陰陽相濟。身體各部位左右對稱,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動作以圓及弧線的形態表現上下,進退、開合、出入、領落、迎抵每一對陰陽的轉換變易,由身法、手法、步法及屈伸蓄發的協調運轉,使拳架動作緊湊圓轉,處處順遂。和式太極拳以太極陰陽之理,指導規范拳架圓轉柔順,動作運轉符合陰陽運行之理。 在練法上要求由外五行帶動內五行,而后由內五行之氣而達于外。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人之五臟歸屬五行。人得五臟以成形,即由五臟而生氣,五臟實為生命之源,生氣之本,而名心、肝、脾、肺、腎也。和式太極拳由五行之氣合而為一,以心行之,統乎全身,氣到勢隨,形到氣力至。即由外帶內,周身順遂圓轉,由內達外,陰陽變易莫測。 和式太極拳的行動走架又叫“耍拳”,是和式太極拳的獨特之處。
一個“耍”字,將孩童玩耍時自然之態展現眼前。走架時著勢自然圓活,神意活潑自然,呼吸自然順暢?!兜赖陆浂逭隆吩唬?ldquo;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式太極拳本乎天道,不尚用力,以無極自然之運行,陰陽自然之運轉體現太極拳之技法。先父諱士英常曰:“耍拳要知規矩,合規矩,懂規矩,脫規矩,舉手投足自然而合法度,拳打十萬遍,不打自轉,自然而然,技到無心,臨敵致用才可以隨心所欲,應用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