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餐吃得少就夠健康嗎?范志紅老師認為吃飯過程大有玄機,晚餐吃什么、晚餐吃多少、晚餐幾點吃都直接影響到你的健康!不相信?本期寧夏衛視健康大財富將為您奉上養生的晚餐小習慣!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晚餐盡量別吃這些東西
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肝膽疾病等慢性病在近10年來呈高發趨勢,這與晚餐進食不當有必然的聯系。不少家庭的晚餐菜肴豐盛,雞、鴨、魚、肉、蛋擺滿餐桌,這些多是高蛋白、高脂肪、高能量食物。這種以晚餐補早餐和中餐,片面追求攝入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習慣,加上運動量不足,難免會為日后的身體健康埋下“定時炸彈”。
晚上6點左右吃飯好
晚餐要真正吃得好、吃得健康也不是什么難事。
首先,晚餐少吃睡得香,具體吃多少依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和個人的需要而定,以自我感覺不餓為度。晚餐千萬不能吃飽,更不能過撐。晚餐的時間好安排在晚上18點左右,盡量不要超過晚上八點。八點之后好不要再吃任何東西,飲水除外。并且,晚餐后四個小時內不要就寢,這樣可使晚上吃的食物充分消化。
其次,晚餐應選擇含纖維和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晚餐時應有兩種以上的蔬菜,如涼拌菠菜,既增加維生素又可以提供纖維。面食可適量減少,適當吃些粗糧。可以少量吃一些魚類。
第三,晚上盡量不要吃水果、甜點、油炸食物,盡量不要喝酒。不少人有晚餐時喝酒的習慣,這種習慣并不利于健康,過多的酒精在夜間會阻礙新陳代謝,因酒精的刺激胃得不到休息,導致睡眠不好。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晚餐不要食用含鈣高的食物。比如蝦皮,帶骨小魚等一定不要吃,以免引發尿道結石。你的晚餐隱患多嗎?
用腦過多晚餐更要吃好
新調查表明,慢性疲勞往往伴有營養失衡和慢性病史。中年人因長期工作勞累過度,營養失衡。這類人群往往缺乏鍛煉,疲勞得不到及時緩解,于是積勞成疾,英年早逝多由此而來。其實,只要注意飲食搭配,也可以補充身體的營養。
長期高強度用腦的人需要補充酰膽堿,增強記憶力。這里給腦力勞動者推薦一個晚餐營養食譜:100克清蒸鯽魚或素燒豆腐,200克涼拌芹菜或菠菜,一個玉米面的窩頭,一小碗紫菜湯(不要加蝦皮)或一碗紫米粥。
油膩過甜是大忌
經常大量食入油脂較多的菜品可能引起脂代謝異常,久而久之可能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的發生。含高蛋白成分的食物攝入過多,還會增加胃腸道、肝、腎的代謝負擔,同時血糖水平也會處在較高水平,多余的能量被機體儲存起來,會導致高脂血癥、糖尿病和肥胖癥的發生,因此晚餐不要經常吃過于油膩和糖分過多的菜品。
多素少葷應倡導
晚餐中多吃素食,增加維生素C、胡蘿卜素等營養素和膳食纖維的攝入比例,過多的蛋白質類食物進入人體后吸收不了就會滯留于腸道中,變質產生氨、硫化氫等物質,易誘發消化道腫瘤。
常吃快餐不適宜
許多“白領”下班后常需要加班,晚飯無著落時就以快餐配送、便利店盒飯以及自購食品等應付,雖然食量不大,但經常與簡單的高蛋白、高膽固醇、高糖飲料相伴,饑一頓飽一頓的進餐效果不僅不利于消化,還會加重胃腸道負擔。
不吃主食缺營養
天熱,許多人因為食欲差晚餐不吃主食,有些減肥者更是只吃些水果或生的涼拌蔬菜。碳水化合物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一點不吃對健康不利,尤其是老年人就更應加以注意。
晚餐食譜大全
非油炸版---糖醋排骨
這款糖醋排骨和傳統的做法相比省略了油炸的步驟,因此在操作上更加簡單,口感也更加清爽,更重要的是因為沒有油炸,所以這道菜也就更加健康,可以多吃幾塊,解解饞!
材料:肋排750克,料酒1大匙,醬油2大匙,白糖3大匙,醋4大匙,清水5大匙,鹽1小匙,大料2朵,蔥段,姜片;
做法:
1、鍋中放入清水,將排骨冷水下入鍋中,開鍋后撇去浮沫、放入蔥段,姜片,大料,轉小火燉50分鐘;
2、排骨煮好后撈出,控干水分;
3、制作調味汁,1勺料酒、2勺醬油、3勺糖、4勺醋、5勺清水,調勻;你只要按照12345的比例根據自己所用的排骨量調就可以了;
4、炒鍋上火,倒入適量的油,油熱后倒入排骨,用小火慢慢煸炒,炒至排骨表面金黃;
5、排骨煸炒好后,倒入調味汁,沒過排骨,大火煮開后轉小火慢慢讓它燉10分鐘至入味,加入少許鹽,開大火收干湯汁即可。
干炒花菜
材料:菜油50毫升,凈雞肉75克,鹽1捏,胡椒粉1捏,菜油60毫升,花菜500克,鹽1克,白糖1克,醬油2茶匙
做法:
1.將雞肉切成5厘米長的粗絲,加鹽和胡椒粉調勻。炒鍋置中偏大火上,放入50毫升菜油,熱至6成,放雞肉絲,炒8分鐘至肉絲干脆,鏟出備用。
2.花菜切成小花朵,洗凈,瀝干水。用炒雞肉的鍋原鍋加入60毫升的菜油和1克鹽,油熱至6成時放入花菜,用中火翻炒10分鐘;轉大火,加入肉絲,白糖,醬油,炒3分鐘即好。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寧夏衛視,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范志紅
范志紅,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食品科學博士。中國食品科技協會營養支持委員會理事,中國酒店協會美食營養顧問,中國烹飪協會美食營養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營養膳食推廣工程專家顧問團顧問。
社會職位
中國營養學會理事,營養科普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健康教育協會理事;中國食品科技協會高級會員,營養支持委員會理事;中國烹飪協會美食營養委員會副秘書長。
衛生部、中央文明辦健康社區行全國巡講專家,中央國家機關健康大講堂講師團專家,奧運大講堂榮譽講師,全國婦聯“現代婦女大講堂”主講嘉賓。
科普活動
先后給40多家報刊雜志撰寫食品營養方面的文章600多篇,《健康時報》、《生命時報》、《保健時報》、《北京青年報》、 《法制晚報》等十多家報刊雜志的特約專家作者或專欄作者。在“健康北京”、“健康生活”、“健康之路”、“快樂健身一籮筐”、“健康一身輕”、“萬家燈火”等全國多個健康類電視欄目作為主講嘉賓出鏡近二百集。
研究方向
營養食品的開發,食品保健功能因子的提取、利用和效應,食物營養及安全性與栽培、儲藏、加工因素的關系。1991年以來先后教授《食品與營養》、《食品化學》、《公共營養學》、《食品科學專業英語》等課程,1998年主講中央電大《食品營養學》課程。1995年獲北京市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一等獎,1996年獲霍英東基金教學三等獎,1999年被評為農大第一屆優秀教師。
主編和參編了《食品營養學》(中央電大出版社)、《食品化學》、《食品營養學》(中國農大出版社),《糧谷類食品的營養》、《蔬菜與水果的營養》和《體重管理和體重控制》(譯著)等6部著作,發表論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