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手上勢
由前勢,設敵人自右側來擊,我既將身由右側回轉,左足隨向右側移轉,右足提起向前進步,腳跟點地,腳尖虛懸,全身坐在左腿上,含胸拔背,松腰眼前視,同時將兩手互相往里提合,是為一合勁,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兩手心左右相向,兩腕提至與敵人之肘腕相銜接時,須含蓄其勢,以待敵人之變,或即時將右手心反向上,用左手掌合于我右腕上擠出亦可,身法步法,與擠亦有相通處。
白鶴亮翅
由前勢,設敵人從我身左側,用雙手來擊,我速將右腳收回,即提起直前踏出,稍屈坐實,身隨右腳同時轉向左方正面,左腳移至右腳前,腳尖點地,左手心同時合于左手肘里,沉下至腹時,右手隨沉隨起,提護至右頭角上展開,右手心向上側,左手急往下,從左側向下展開至左胯旁,手心向下,則彼之力即分散而不整矣。
左摟膝拗步
由前勢,設敵從我左側中下二部,用手或足來擊,我將身往下一沉,實力暫寄于右腿,左足即提起向前踏出一步屈膝坐實,右足亦隨之伸直,左手同時轉上至右胸前向左外往下,將敵人之手或足摟開,右手同時仰手心垂下,直往后右側輪轉旋上至耳旁,張掌,手心向前,沉肩墜肘,坐腕松腰前進,眼神亦隨之前往,向敵人之胸部按去,身手各部須合成一勁,意即揚長前往,便為得力。
太極宗師楊澄甫,字兆清,1883年生于北京,其祖父楊露禪、伯父楊班侯、父親楊健侯均為太極名家。
太極大師楊澄甫幼年隨父學拳。健侯公性情溫和,回憶早年練功之苦,對于愛子澄甫不忍管束過嚴。澄甫公每日到拳場練功,拳劍刀槍、推手散手,雖然均合乎楊家祖傳規矩,但并未真正痛下苦功。1912年,澄甫29歲,在北京中山公園設立拳場,公開傳授楊式太極拳劍刀槍,只教架式,欲學大捋散手、粘劍粘桿,必需到楊府拳場,健侯公在家中親自坐鎮。健侯公思慮周密,布置得當,故澄甫公授拳一帆風順。
1917年,健侯公臨終之前,老淚縱橫,痛責澄甫公日:“你大哥隨伯父練拳,刻苦異常,早已功成名就。你開門授徒,我在后面撐著。現在我要走了,如有高手前來比試,你萬一失手,楊家威名掃地。你不用功,楊家功夫失傳,真是不孝之極。我死不暝目!”澄甫公驚聞此言,痛徹心肺,垂淚叩首,發誓用功。
健侯公逝世之后,澄甫公閉門謝客,日夜苦練。此時澄甫公已34歲。健侯公有一位家道殷實之門生,每月敬奉澄甫公束修大洋30元,作為安家費用。澄甫公以每月6元大洋工資,雇用一名身強力壯大漢作為“樁子”。練拳者用木柱或石碑作為打擊目標,試驗勁力,稱為“打樁”。例如,練大捋之靠勁,楊家老輩要練靠打木樁(九宮樁)或樹樁;練白臘桿之粘勁,亦每日在樹樁上左右反復刷勁。然而草木無情,唯有活人方能跳躍、躲閃、反擊。以人為目標試勁,乃打“活樁”。推手、散手之身法、步法,均合乎太極門內之規格。其他門派武師上門比試,決不會按太極門之規格出手。因此尚須打“活樁”,在各種不規范狀況下,以身軀之任意部位接勁,將人樁騰空放出。楊式太極之長勁,雖然將人彈放甚遠,但人樁決無內傷之虞。一根白臘桿、一個人樁,陪伴澄甫公閉門苦練6年,反復悟健侯公所授之內功心法,終于內勁通靈,可以隨手將人樁發放至2丈外。
澄甫公心中尚未踏實,因為人樁畢竟不是武師。當時吳鑒泉先生在北京天壇授拳,門徒眾多,乃德高望重之太極名家。澄甫公遂前往天壇找吳氏試手。吳氏得知澄甫公來方,趕緊出茶室招呼:“三爺多時不見,有何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