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養生小常識
治 怎樣養脾健脾好?
起居有常+飲食調養+情志相適+穴位按摩
既然脾胃如此重要,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健脾呢?專家醫師說,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著手。
1、起居:《內經》指出: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于庭。”春天應早睡早起,多到室外活動,舒展形體,順應肝的特性,以防肝旺克脾。這樣可使精力更加充沛,減少困倦,還可增強心肺功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另外,平時應保持足夠的運動,可使胃腸蠕動加強,消化液分泌增加,促進食物的消化和營養成分的吸收,并能改善胃腸道本身的血液循環,促進其新陳代謝,推遲消化系統的老化。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瑜伽等。
2、飲食: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曾指出,春天飲食應“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指春天要少吃點酸味的食品,多吃點甘味的食品,以補益人體的脾胃之氣。專家醫生說,飲食應有規律,三餐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常用食物有山藥、糯米、黃花菜、蕈類、雞、鵪鶉、羊奶、蔥、蒜、豆豉等,以滿足機體需求和保持大便通暢;忌吃生冷苦寒,油膩、礦物質等難以消化的食物來礙脾。
3、情志:除了飲食起居外,情志也很重要。專家醫師說,中醫認為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憂傷肺,恐驚傷腎。正常情況下,每個人都有情緒波動,這是人體的生理反應,只要控制適度,對機體生理功能起著協調作用,不會致病;但情緒如果過度、持續時間長,超過身體承受能力,五臟就會受到內傷。春季陽氣升發,應精心養氣,時時保持善良、寬容的心境,使心氣平和,肝火得消,從而脾胃得養,讓脾胃運化功能正常,達到健脾的目的。
4、穴位:專家醫師說,若足太陰脾經出現問題,會出現腹脹、便溏、下痢、胃脘痛、噯氣、身重無力等。此外,舌根強痛,下肢內側腫脹等均顯示足太陰脾經失調。不妨試一下穴位按摩的方法,常用的穴位有三陰交、陰陵泉、血海穴等。本經腧穴可治療脾、胃等消化系統病癥。
后,專家表示,養脾健脾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長期堅持,疏肝健脾的功效才會顯著。除了文中提到的方法,我們每天早上還可以堅持喝一杯熱水,以幫助脾的生理功能。另外,一旦發現脾虛比較嚴重,專家醫師建議應該先去專業醫院進行檢查,找到脾虛的根源后,結合本人的體質情況進行調養醫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切不可自己亂開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