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前期 中醫庇護下的平均壽命慘狀
據金陵大學1929~1931年的調查資料,部分農村人口死亡率為28‰,嬰兒死亡率為156‰,平均壽命為34~35歲。1988年全國生育節育回顧性抽樣調查資料顯示,1944~1949年我國嬰兒死亡率為201‰,平均壽命為39歲左右。匯總數據后一般認為,20世紀的前50年,中國人口的死亡率約為20~25‰,嬰兒的死亡率高達200‰左右,平均壽命不到40歲,是當時世界上壽命低的國家之一。
有人認為這一時期中國人口死亡率較高是因為戰爭和饑荒,但統計學資料表明疾病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據哈爾濱醫科大學趙錦輝查閱的“關東州地區”生命統計資料,該地區1918年因疾病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90%以上,1938年這一數據也超過80%,嬰兒死亡率平均超過150‰,其它地區的統計資料也證明了疾病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即便在戰爭或饑荒爆發的年份,戰死或餓死也很少成為人口死因構成的主要因素。
“關東州地區”1938年生命統計資料顯示,導致死亡的主要疾病類別是傳染病、呼吸系統疾病和胃腸道疾病,如傷寒、痢疾、天花、鼠疫、霍亂、白喉、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產褥熱、肺結核、腹瀉等,傳染病占死因的64%,慢性病占36%。河北某地1931~1933年資料顯示,傳染病占死因的46%,慢性病占45%,死因不明占9%。在死因順位中居于前列的傳染病是由生物因素引起的,與社會經濟因素沒有直接關系。現有的統計資料均證明了這一時期中國人的死亡率與戰爭和饑荒沒有對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