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說來,中醫將人體虛弱的情況大致分為陽虛、陰虛兩大范疇。陽虛者虛而兼寒,當溫補;陰虛者,虛而兼熱,當滋補;而具體辯證用藥時,又大致分為氣虛、血虛、陽虛、陰虛四類癥型,因此在服補藥時,應根據身體虛弱的不同癥型,選購不同的藥物及補品,這樣既有利于充分發揮補藥補品的療效,又可避免盲目進補帶來的不良后果。具體運用如下:
(一)氣虛當補氣
氣虛主要反映人體的生理機能低下,表現為倦怠乏力、少氣懶言、動則氣短汗出、食少腹脹、大便稀溏,藥補可選用補中益氣丸,食補可選用人參、黃芪、山藥等入藥膳食用。
(二)血虛當養血
血虛主要反映人體的營養物質虛虧,表現為面色無華、頭暈眼花、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頭發脫落,藥補可選用歸脾丸、烏雞白鳳丸等,食補可選用桂圓肉、枸杞子、當歸、阿膠等入藥膳食用。
(三)陰虛當滋陰
陰虛主要反映人體的營養物質虧乏,兼見虛熱征象者,表現除血虛征象外,尚見口燥咽干、午后潮熱、五心煩熱、消瘦盜汗等,藥補可選用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等,食補可選用西洋參、生百合、麥冬、銀耳、燕窩、甲魚等入藥膳食用。
(四)陽虛當溫陽
陽虛主要反映人體的生理機能低下較甚,兼見虛寒征象者,表現除氣虛征象外,尚見畏寒肢冷、形寒畏風、小便清長、大便清溏等,藥補可選用龜齡集、金匱腎氣丸等,食補可選用胡桃仁、冬蟲夏草、鹿角、鹿茸、杜仲、牛鞭、狗鞭等入藥膳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