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編者按:中醫診斷的后一個手段就是“切”,主要是指切脈。切脈又稱診脈,是醫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撓動脈搏動處,借以體察脈象變化,辨別臟腑功能盛衰,氣血津精虛滯的一種方法。一般人只能摸到自己的脈搏跳動次數,但是代表的意義可能不知道。下面將詳細介紹關于切脈的一些知識。
一、“切脈”可診查身體各個臟腑
切脈是中醫師用手按病人的動脈,根據脈象,以了解疾病內在變化的診斷方法。切脈具有悠久的歷史,它反映了中醫學診斷疾病的特點和經驗。脈象,可以理解為脈搏的形象。是由動脈搏動的顯現部位(深、淺)、速率(快、慢)、強度(有力、無力)、節律(整齊與否、有無歇止)和形態等方面組成的。脈象是中醫辨證的一個重要依據,對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斷疾病的變化,識別病情的真假,判斷疾病的預后等,都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由于脈為血之府,貫通全身,所以身體臟腑發生病變,往往反映于脈,有時在癥狀還未充分顯露之前,脈象已經發生了改變。
脈象的產生與心臟的波動、心氣的盛衰、脈道的通利和氣血的盈虧直接相關。所以,心、脈是形成脈象的主要臟器。氣血是形成脈象的物質基礎。同時,血液循行脈道之中,流布全身,運行不息,除心臟的主導作用外,還必須有各臟器的協調配合:肺朝百脈,肺氣散布,血液方能布散;脾統血,為氣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氣的充養和統攝得以運行;肝藏血,主疏泄以調節血量;腎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氣,腎氣為各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的原動力。故脈象能反映全身臟腑、氣血、陰陽的綜合信息。當臟腑、氣血發生病變后,必然從脈搏上表現出來,呈現病理脈象,成為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所以說,切脈是對健康的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