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部分的女性都經歷過痛經,這是非常難受的事情,痛經嚴重的時候,你是什么事情都做不了的,那么怎么樣治痛經?中醫針灸能不能治痛經?足療又是如何治療痛經的呢?帶著這些疑問和小編一起來看本文吧。
有一位特殊朋友,或許是很多女性朋友又愛又恨的,這位特殊朋友就是“大姨媽”。這位神秘人物,來了讓你討厭,不來讓你擔心。
更討厭的是,“大姨媽”每次來訪,都可能帶著疼痛一起來折磨你。痛經的滋味,男人永遠無法體會,看著你心愛的她,痛的死去活來的,是不是心如刀絞?別擔憂,針灸療法有良效!
婦女正值經期或行經前后,發生小腹部疼痛異常,謂之“痛經”,亦謂“經行腹痛”。疼痛表現有陣發性的亦有持續性的,疼痛性質又有脹痛、冷痛、刺痛等多種。嚴重時可伴有面色蒼白、手足冷涼、汗出、嘔惡,甚至昏厥。一般經血暢流后小腹疼痛常可緩解。
痛經是常見的婦科疾病,一般情況下,青年的女性發生的比較多,這痛經的滋味可是非常不好受的啊。
奇經八脈中的沖、任、督三脈同起于胞中,皆絡于帶脈而系于腎,腎氣旺盛,天癸成熟,肝氣條達,經期如候,脾胃健運,血海盈溢,是故月經與足三陰經的關系尤為密切。
1.氣滯血瘀
本型多見足厥陰肝經證候,多發于經前一兩日或經行期間,以少腹脹痛、拒按為特點,經血量少,色紫暗而夾有血塊,常兼有胸脅、乳房脹痛,舌質紫暗,脈象弦。
2.濕滯
本型多見足太陰脾經證候,多在經前數日或經期疼痛,或平時即痛,行經前后疼痛加劇,以小腹或臍下或腰骶部疼痛兼墜脹、拒按為特點。經血量少,色暗黑如豆汁,此寒濕者。若濕熱者,其經血色暗紅,質稠有塊,兼下黃帶綿綿不斷,多伴有畏寒身冷,腰腹冷墜不舒。寒濕者,舌質青紫,苔白膩,脈象沉緊。濕熱者,舌質紅,苔黃膩,脈象弦滑而數。
3.精血兩虧
本型多表現為足少陰腎經證候,疼痛多發于經后一兩日或經期。以小腹隱隱痛,喜熱,喜按,兼有腰酸為特點,伴頭暈耳鳴,神疲,舌質淡紅,或嫩紅,苔白薄,脈象細弱或細數。
治療痛經
痛經的治療原則以理三陰、調沖任、通氣血為主,取穴在臟腑經絡辨證原則指導下,采用局部取穴和遠端誘導相結合的方法。
1.氣血虛弱
治法:溫經,益氣,養血。
處方:命門、腎俞、關元、足三里。
方義:命門在陽脈之總督上,主溫煦周身陽氣之根,腎俞為腎之背俞穴,經氣所注之部位,此二穴共奏溫補腎氣之功。關元位于任脈,近胞宮,居下焦,可以起益精溫元,調沖任之功效。
灸法
(1)艾炷灸補法:先令患者俯臥,腰部舒展后,取艾炷如黃豆大小,當第十四椎下及左右各旁開1.5寸處,各置1炷,香火點燃,慢慢灼燒,熄滅后更換之,每穴可灸5~10壯。再令換體位仰臥,在關元和足三里兩穴同施前法,關元可加灸5壯,足三里可以少灸,5壯即可。
(2)溫針灸補法:以2寸毫針,逐穴行毫針刺法,背部和腹部之穴可配合呼吸補瀉之補法,足三里得氣后令其針感向足背放射,此亦即迎隨補法,取其隨而濟之之意。
(3)隔物艾炷灸:背部兩穴和腹部一穴均可鋪墊食鹽,在食鹽上加用艾炷灸療,各穴均可酌情多加數壯,以期疼痛早止。
(4)艾條懸灸:此法患者可自用。艾條點燃后,在各穴位上由遠而近,慢慢烘烤,令穴位局部紅潤溫熱舒適為佳,往往此時痛亦止。
上述諸法可在經期疼痛開始時使用,以后隔日一次,直至下次月經周期前停止,觀察療效。
2.寒濕凝滯
治法:溫經逐寒,利濕止痛。
處方:中極、水道、地機。
方義:中極居任脈通胞宮,配胃經水道穴和營溫經,加脾之郄穴地機,力專扶土化濕,通經止痛。
灸法
(1)溫針瀉法:中極、水道可用2~2.5寸毫針,行呼吸補瀉之瀉法(吸進呼出,一進三退,深入淺出),后再將艾條一寸置于毫針針柄上,點燃后急吹速燃,燒完后待針涼,再行開闔瀉法出針。
(2)隔物灸:用姜片或附子餅均可,或將溫灸器置于穴上,艾炷隔物灸,每穴10壯,體壯脈實者可酌情加3~5壯。
(3)艾條懸灸:以雷火神針灸條為佳,可用雀啄灸,逐穴施用,直至痛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