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則:活血化瘀通絡。
方藥:祛痹痛風飲加減。
藥物組成:柴胡12克,黃芩15克,葛根30克,山慈菇12克,金果欖12克,木賊15克,大黃9克,兩頭尖12克,薏苡仁30克,甘草10克。
加減運用:血瘀明顯時去金果欖、黃芩,加茜草、澤蘭、桃仁。
有痛風結石時加陳皮、蛤蠣、浙貝母等軟堅散結之品。
脾虛血瘀型
臨床表現:痛風性關節炎間歇期,多見于久病反復發作之患者,面色黃白,體質虛弱,關節疼痛較輕,肌肉僵硬較重,脈多細數,舌淡、苔薄白。
治則:溫腎健脾、化瘀通絡。
方藥:健脾固腎痛風飲加減。
藥物組成:當歸20克,熟地15克,川芎15克,黨參15克,茯苓20克,蒼術15克,山慈菇12克,葛根30克,木賊20克,生首烏30克,甘草10克。
加減運用:腎虛明顯時加用黃精、玉竹。
脾虛明顯時加用白術、陳皮、薏苡仁。
血瘀明顯時加用水蛭、炮山甲等。
中醫技術博大精深,講究辨證施治,且因人因病而治,方法各不相同。當前關于痛風中醫治療依然成為主流方式,由于其安全,高效,無毒副成為眾多患者的首選。
急性發作期
病人發熱、頭痛、關節明顯紅腫、脹痛,證屬風濕熱痹。治宜清熱利濕、祛風通絡。方用四妙散加味湯。
真寒假熱型
關節紅腫、疼痛,口渴不欲飲,苔白兼黃,脈洪無力。方用六味地黃湯,以滋陰補腎、清利濕熱。
加桂枝、刨附片以溫經通脈散寒。加木瓜、川牛膝以活血舒筋通絡佐以引藥下行。
慢性期
關節疼痛,反復發作,灼熱明顯減輕,關節僵硬、畸形,活動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