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麻痹癥是一種嚴重危害孩子身體健康的一種疾病,治療過程比較漫長,還會留下后遺癥,小兒麻痹癥癥狀比較明顯,辨識度很高很容易察覺,小編為大家結介紹幾種中醫治療小兒麻痹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寶寶緩解小兒麻痹癥的癥狀。
目錄
1、小兒麻痹癥臨床表現 2、中醫辨證治療小兒麻痹癥
小兒麻痹癥臨床表現
1、前驅期
主要癥狀為發熱、食欲不振、多汗、煩躁和全身感覺過敏,亦可見惡心、嘔吐、頭痛、咽喉痛、便秘、彌漫性腹痛、鼻炎、咳嗽、咽滲出物、腹瀉等,持續1~4天。若病情不發展,即為頓挫型。
2、癱瘓前期
多數患者是由前驅期進入本期的,但是也有少數是由前驅期癥狀消失數天后再次發熱進入本期,亦可無前驅期癥狀而從本期開始。患兒出現高熱、頭痛。頸背、四肢疼痛,活動或變換體位時加重。同時還有多汗、皮膚發紅、煩躁不安等興奮狀態和腦膜刺激征陽性等神經系統體征。
小嬰兒拒抱,較大嬰兒體檢可見。
?、偃羌苷鳎杭椿颊咦饡r需用兩手后撐在床上如三角架,以支持體位。
?、谖窍ピ囼炾栃裕杭椿颊咦?、彎頸時唇不能接觸膝部。
?、垲^下垂征:即將手置患者肩下,抬起其軀干時,正常者頭與軀干平行。此時腦脊液出現異常,呈現細胞蛋白分離現象。
如病情到此為止,3~5天后熱退,即為無癱瘓型,如病情繼續發展,則常在癱瘓前12~24小時出現腱反射改變,初是淺反射、以后是深腱反射抑制、因此早期發現反射改變有重要臨床診斷價值。
3、癱瘓期
臨床上無法將此期與癱瘓前期分開,一般于起病后2~7天或第二次發熱后1~2天出現不對稱性肌群無力或遲緩性癱瘓,隨發熱而加重,熱退后癱瘓不再進展。
多無感覺障礙,大小便功能障礙少見。根據病變部位可分為以下幾型。
(1)脊髓型
此型是為常見。表現為弛緩性癱瘓,不對稱,腱反射消失,肌張力減退,下肢及大肌群較上肢及小肌群更易受累,但也可僅出現單一肌群受累或四肢均有癱瘓,如累及頸背肌、膈肌、肋間肌時,則出現梳頭及坐起困難、呼吸運動障礙、矛盾呼吸等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