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是什么
甘草 ,(學名: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別名:國老、甜草、烏拉爾甘草、甜根子。豆科、甘草屬多年生草本,根與根狀莖粗壯,是一種補益中草藥。對人體很好的一種藥,藥用部位是根及根莖,藥材性狀根呈圓柱形,長25~100厘米,直徑0.6~3.5厘米。外皮松緊不一,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根莖呈圓柱形,表面有芽痕,斷面中部有髓。氣微,味甜而特殊。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喜陰暗潮濕,日照長氣溫低的干燥氣候。甘草多生長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邊緣和黃土丘陵地帶。根和根狀莖供藥用。
本草論述
《神農本草經》:味甘平。主五臟六府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創,解毒。久服輕身延年。生川谷。
《長沙要解》:味甘,氣平,性緩。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經。備沖和之正味,秉淳厚之良資,入金木兩家之界,歸水火二氣之間,培植中州,養育四旁,交媾精神之妙藥,調濟氣血之靈丹。
《本草十八反》曰:“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甘草是一種補益中草藥。藥用部位是根及根莖,藥材性狀根呈圓柱形,長25~lOOcm,直徑0.6~3.5cm。外皮松緊不一,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根莖呈圓柱形,表面有芽痕,斷面中部有髓。氣微,味甜而特殊。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喜陽光充沛,日照長氣溫低的干燥氣候。甘草多生長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邊緣和黃土丘陵地帶。
甘草的主要成分是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一種萜。分子式C42H62O16。又稱甘草甜素。為甘草次酸的二葡萄糖醛苷(見苷),是甘草的甜味成份,存在于甘草屬植物中,在乙酸中結成片狀或棱柱狀晶體。在220℃分解。溶于水。甘草次酸分子式C30H46O4。有兩種同質異晶體。熔點分別為300~304℃和287~293℃,比旋光〔α〕D+163°。溶于乙醇。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主要用于心脾氣虛,咳喘、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食中毒及配方中調和藥性等。甘草現代多用于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糖尿病、腓腸肌痙攣,瘧疾、痤瘡、皮膚潰瘍、凍傷等疾病。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甘草有抗心律失常、抗潰瘍,抑制胃酸分泌,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及鎮痛作用。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過敏,保護發炎的咽喉氣管黏膜,抗利尿、降脂肪、保肝及類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
甘草雖好,也不是人人皆宜、多多益善的。
甘草如果食用過量,或者是長期食用的話,就會導致我們的身體受到損傷哦!這是因為,甘草在人體會發生保鈉排鉀的反應,讓身體中的鈉元素不能及時的排出,在短時間內,這一點可能沒有什么影響,但是時間一長,就會使得身體受到影響了。
因此,患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人應慎用甘草及以甘草為主的中成藥,如復方甘草片、甘草流浸膏等。必須服用時,也應該注意監測血壓的變化,以及尿量的變化。如發生頭暈、心慌等表現,應及時停藥。另外,甘草不宜與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