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食物應以清淡為宜,少食油炸和炸、烤食物、甜食、辛辣、海鮮,太油膩的東西,如酒、咖啡、濃茶、胡椒等。
(4)注意補充碳水化合物。患者應多吃些易消化的復合碳水化合物,如谷類、豆類、水果、芋頭、山藥、玉米粉、高粱粉、土豆、蜂蜜等。
(5)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肝病的各種類型的病原毒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
是一種RNA病毒,屬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是直徑約27nm的球形顆粒,由32個殼微粒組成對稱20面體核衣殼,內含線型單股RNA。HAV具有4個主要多肽,即VP1、VP2、VP3、VP4、其中VP1與VP3為構成病毒殼蛋白的主要抗原多肽,誘生中和抗體。HAV在體外抵抗力較強,在-20℃條件下保存數年,其傳染性不變,能耐受56℃30分鐘的溫度及PH3的酸度;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
是一種DNA病毒,直徑42nm的球形顆粒。有外殼和中心兩部分。外殼厚7-8nm,有表面抗原(HBsAg),中心直徑27nm,含有部分雙鏈,部分單鏈的環狀DNA,DNA聚合酶,中心抗原及e抗原。HBVDNA的基因組約含3200個堿基對。長鏈的長度固定,有一缺口(nick)此處為DAN聚合酶;短鏈的長度不定。當HVB仿制時,內源性DNA聚合酶修補短鏈,使之成為無缺的雙鏈結構,然后進行轉錄。HBVDNA的長鏈有4個打開性讀框(ORF),即S區、C區、P區和X區。S區包括前S1前S2和S區基因,編碼前S1、前S2和S三種外殼蛋白;C區以包括前C區,C區基因編碼HBcAg蛋白,前C區編碼一個信號肽,在拼裝和分泌病毒顆粒以及在HBeAg的分泌中起重要作用;P基因編碼DNA聚合酶;X基因的產品是X蛋白,其功用尚不清楚。HBVDNA的短鏈不含打開讀框,因而不能編碼蛋白。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在顯微鏡的觀察下可查見3種顆粒:①直徑22nm的小球形顆粒;②管狀顆粒,長約100~700nm,寬約22nm;③直徑為42nm的大球形顆粒。小球形顆粒。小球形顆粒及管狀顆粒均為過剩的病毒外殼,含表面抗原,大球形顆粒即病毒顆粒,有實心與空心兩種,空心顆粒缺乏核酸。
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體(抗—HBs)HBsAg存在于病毒顆粒的外殼以及小球形顆粒和管狀顆粒。于感染后2-12周,丙氨酸轉氨酶(ALT)升高前,即可由血內測到,一般持續4~12周,至恢復期消失,但感染持續者可長期存在。HBsAg無感染性而有抗原性,能刺激機體產生抗-HBs。在HBsAg自血中消失后不久或數星期或數月,可自血中測到抗—HBs,抗HBs出現后其滴度逐漸上升,并可持續存在多年???HBs對同型感染具有保護作用。近期感染者所產生的抗-HBs屬IgM,而長期存在血中的為抗-HBsIgG。
2.乙型肝炎中心抗原(HBcAg)和中心抗體(抗-HBc) HBcAg首要存在于受染的肝細胞核內。仿制后被釋至胞漿中,由胞漿中形成的HBsAg包裹,裝配成完整的病毒顆粒后釋放入血。血液中一般不能查到游離的HBcAg。血中的Dane顆粒經去垢劑處理后能夠查到其中心部分的HBcAg和DNA聚合酶。 HBVDNA聚合酶存在于Dane顆粒中心內,是一種依賴于DNA的DNA聚合酶,其功能與修補及延伸雙鏈DNA的短鏈有關?;颊哐逯蠬BVDNA聚合酶活性增高常伴有HBV增殖。在急性乙肝的埋伏期內,血清ALT升高之前,血清DNA聚合酶生機即已升高,因而,DNA聚合酶生機測定具有前期確診含義。急性肝炎患者在發病1個月后若HBVDNA聚合酶生機仍繼續升高,是肝炎轉為緩慢的預兆。
3.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e抗體-(HBe) HBeAg是以隱蔽形式存在HBV核心中的一種可溶性蛋白,其編碼基因相互重疊,是HBcAg的亞成分。在感染HBV后,HBeAg可與HBsAg同時或稍后出現于血中,其消失則稍早于HBsAg。HBsAg僅存在于HBsAg陽性者的血液中,通常伴有肝內HBVDNA的復制,血中存在較多Dane顆粒和HBVDNA聚合酶活性增高,因此,HBeAg陽性是病毒活動性復制的重要指標,傳染性高。
結語:通過上文小編的介紹,相信大家對肝鈣化灶什么意思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患上肝鈣化灶的患者們不必過于的緊張,因為它對生活是沒有什么影響的,但是在平時也要注意對它的治療和調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