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綜合生物物理圖像評分檢查
即通過B型超聲測胎兒呼吸、胎動、胎兒張力、羊水量、通過胎兒監護做nst試驗,可表現為評分低。
6.胎盤功能檢查
可測雌三醇、胎盤生乳素、雌激素/肌酐比值,有持續低值或遞減趨向。
7.羊膜鏡檢查
見羊水為胎糞污染。
8.慢性胎兒窘迫
多發生在妊娠末期,往往延續至臨產并加重。其原因多因孕婦全身性疾病或妊娠期疾病引起胎盤功能不全或胎兒因素所致。臨床上除可發現母體存在引起胎盤供血不足的疾病外,隨著胎兒慢性缺氧時間延長而發生胎兒宮內發育遲緩。
9.急性胎兒窘迫
主要發生于分娩期,多因臍帶因素(如脫垂、繞頸、打結等)、胎盤早剝、宮縮過強且持續時間過長及產婦處于低血壓、休克等而引起。臨床表現為胎心率改變、羊水胎糞污染、胎動過頻、胎動消失及酸中毒。
10.胎心變化
胎心出現異常改變是胎兒窘迫早出現的癥狀,胎兒的正常心率為120~160次/分,160次以上或120次以下均屬不正常,低于100次表示嚴重缺氧。窘迫時先是表現為胎心加快,而且心跳規則、有力,之后心跳開始變慢、變弱,節率也變的不規則。但應注意,當子宮收縮時,由于子宮—胎盤的血液循環暫時受到干擾,使胎心變慢,而當子宮收縮停止后,胎心很快就恢復正常,因此應以兩次子宮收縮之間的胎心為準。
11.胎動異常
胎動是胎兒生命體征之一,可用以了解胎兒在宮內的安危,同時也是孕婦自我監護的好方法,可靠性達80%以上。正常情況下,胎動每小時不少于3次,12小時應不低于30次。如果臨產后胎動突然急劇增加,變得頻繁而強烈,則提示胎兒可能出現急性窘迫,大多是臍帶受壓、胎盤早剝等造成胎兒急性缺氧所致。若當天的胎動次數較以往減少30%甚至更多時,就是胎動減少。而胎動一旦消失,胎兒隨時可能發生死亡,死亡時間大多在胎動消失后12~72小時。
12.羊水出現改變
羊水過少時,收縮的子宮壁可直接壓迫胎兒、臍帶,容易出現胎兒窘迫。臨產后宮口開大時,如檢查發現前羊膜無張力,或者根本就沒有前羊膜而胎膜緊貼胎頭,或破膜后只有少量羊水流出,甚至沒有羊水外流,都表示可能存在羊水過少的問題。正常情況下,羊水為白色透明的液體,當胎兒缺氧時就會排出胎糞,使羊水顏色改變。
頭位分娩時,出現胎糞并伴有胎心異常,是胎兒窘迫的典型癥狀。胎糞污染羊水的程度可分為三度。一度污染時羊水呈淡綠色,稀薄。二度污染時,羊水呈綠色,較稠,可污染胎兒皮膚、黏膜及臍帶,多為急性胎兒缺氧的表現。三度污染時,羊水中混有大量黃褐色胎便,質稠厚,量少,是胎兒窘迫明顯的表現。胎膜、胎盤、胎兒皮膚及指甲被染成黃褐色,提示胎兒缺氧已超過6小時,處于危急狀態。
治療
1.慢性胎兒窘迫
應針對病因,視孕周、胎兒成熟度和窘迫的嚴重程度決定處理。
(1)能定期作產前檢查者,估計胎兒情況尚可,應使孕婦多取側臥位休息,爭取胎盤供血改善,延長孕周數。
(2)情況難以改善,接近足月妊娠,估計在娩出后胎兒生存機會極大者,可考慮行剖宮產。
(3)距離足月妊娠越遠,胎兒娩出后生存可能性越小,應將情況向家屬說明,盡量保守治療以期延長孕周數。實際胎兒胎盤功能不佳者,胎兒發育必然受到影響,所以預后較差。
2.急性胎兒窘迫
(1)宮口開全,胎先露部已達坐骨棘平面以下3cm者,應盡快助產經陰道娩出胎兒。
(2)宮頸尚未完全擴張,胎兒窘迫情況不嚴重,可予吸氧(面罩供氧),通過提高母體血氧含量,以改善胎兒血氧供應。同時囑產婦左側臥位,觀察10分鐘,若胎心率變為正常,可繼續觀察。若因使用催產素宮縮過強造成胎心率異常減緩者,應立即停止滴注,繼續觀察是否能轉為正常。病情緊迫或經上述處理無效者,應立即行剖宮產結束分娩。
預防
胎兒宮內窘迫可直接危及胎兒健康和生命。因此,產前定期檢查非常重要,可及時發現母親或胎兒異常情況的出現,如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慢性腎炎、過期妊娠、胎盤老化、貧血、胎兒發育遲緩、前置胎盤、合并心臟病等,從而判斷出對胎兒的危害程度,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而預防或治療之。孕期注意自我保健,增加營養,勞逸結合,避免不良生活習慣,預防胎盤早剝。自覺身體不適、胎動減少及時就醫。對治療無效的胎兒宮內窘迫,如已近足月,未臨產,宮外環境優于子宮內,及早終止妊娠。
結語:以上就是關于胎兒缺氧的相關內容了,想必大家在看完之后對于胎兒缺氧都有了更多的認識,知道了胎兒缺氧的危害。因此家長們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好對孕婦的護理,要做到定期的檢查,這樣才能在出現危險情況時及時的做出正確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