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其他危險因素
有不少證據表明,心理社會因素如工作、家庭和經濟的壓力過大所引起的緊張、焦慮和抑郁等,可使心肌梗死的危險性大幅度增加。飲食結構不合理,如攝入過多的膽固醇如豬油、肥肉、動物內臟、蛋黃、奶油等,而水果和蔬菜攝取入不足,與心肌梗死的發病增加關系密切。此外,缺乏體力活動,也與冠心病發病的危險性增高有關。
心肌梗死對患者來說是一個強烈的心理反應,住院治療期間病員的相互影響都使患者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這時應針對不同性格、不同原因給予正確的疏導,科學耐心地解釋患者提出的問題,使患者保持平靜的心理狀態,維持、鞏固治療效果。
心肌梗死臨床癥狀
心肌梗死是一種常見的且難預防和治療的疾病,它會導致人的突然死亡,給人們帶來恐懼,它的臨床癥狀一般表現為劇烈的胸痛、心前區感覺刺痛持續數小時,患者臉色發白、全身無力、焦慮不安、大量的出汗和心跳加快并節律不齊。那么接下來針對心肌梗死的臨床癥狀來做一個詳細的了解。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狀動脈的強烈痙攣或閉塞,從而引起心肌嚴重持久的缺血或者壞死結果。心肌梗死是一種突發病,但是它也是有一個必然的過程,發病前有時會有一些誘發因素而導致其發作,比如過于負重勞累,遭受到強烈的精神刺激,患者暴飲暴食、吸煙喝酒、寒冷刺激等,這些不利因素都會導致心臟負荷加大,冠狀動脈的血流量不能與其相應的增加,從而導致心肌處于缺血的狀態,進一步引發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的癥狀一般是先出現疼痛,它的疼痛部位和性質與心絞痛相同,但是它的程度較重,持續時間也相對較長。患者會感覺到焦躁不安、大量出汗、心理恐懼,生出一種瀕死感,也有少數患者沒有疼痛感,一開始可能就會表現出急性心衰,甚至于休克。
心肌梗死也會出現發熱、心跳加速、血沉增快和白細胞增多等癥狀,發熱一般會在疼痛發生后的24到48小時后出現,體溫升高致38度左右,大概持續一周。一般疼痛劇烈時也會伴有惡心嘔吐和上腹脹痛等癥狀,重癥者會有呃逆。
當起病1~2天后,會發生心律失常,低血壓和休克也會在起病后數小時之內發生,還可導致急性左心衰竭,它可能在起病的初幾小時內發生,也可能會在發病數日以后發生,多表現為呼吸困難、咳嗽、煩躁等癥狀。
如上述所講,心肌梗死不論多可怕,它都會有這些臨床癥狀的發生,所以我們每個人心里都不必太過恐懼,只要日常生活中保持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預防心肌梗死的發生,讓我們的每一天活的更加精彩。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想必大家對于心肌梗死也是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了吧,心肌梗死在我們生活中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情況了,所以我們要及時的做好疾病的預防,發現疾病要積極的治療才是正確的態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