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神經支配胸鎖乳突肌及斜方肌。在乳突尖下3—4cm處進入胸鎖乳突肌,經該肌中段后緣,穿越頸后三角至斜方肌。副神經周圍淋巴組織豐富,根治性頸淋巴廓清術時,切斷副神經后致斜方肌癱瘓,影響聳肩、上肢抬舉功能。
舌下神經橫跨于頸動脈分叉上方,并有降支與頸總動脈伴行。舌下神經損傷后致舌肌萎縮。
3、頸部淋巴
頸部淋巴組織豐富,可分為頦下、下頜下、頸前、頸外側淺及頸外側深等組淋巴結。下頜下淋巴結接受鼻、鼻竇、口腔、面頰等處之淋巴回流,上述部位之炎癥或惡性腫瘤,常侵及下頜下淋巴結。
頸外側深淋巴結與頸內靜脈關系密切,以頸動脈分叉為界,分頸外側上深淋巴結和頸外側下深淋巴結。鼻咽癌等頭頸部惡性腫瘤的淋巴結轉移,多發生于頸外側上深淋巴結;頸外側下深淋巴結除接受來自頸外側上深淋巴結外,有時食管癌等胸部癌腫也可轉移至頸外側深下淋巴結。
頦下淋巴結位地頦下三角內,接受口底等處淋巴回流。頸前、頸外側淺淋巴結,分別位于頸前靜脈和頸外靜脈附近。
4、咽周間隙
頸深筋膜除覆蓋于頸部肌肉、血管、神經及咽、喉、甲狀腺等器官表面外,并形成咽周間隙,如咽后隙、咽旁隙。咽后隙位于咽后筋膜與椎前筋膜間,上起顱底,下經喉咽、食管之后面延及后縱隔。
咽旁隙之內側為咽側壁,外側有腮腺,上起顱底,下至舌骨,后方則為頸椎橫突。以莖突為界,咽旁隙分為前、后2部分,前部有翼肌等,后部則含頸動脈鞘等;咽旁隙有占位性病變時,可使頸部大血管移位。
癥狀體征
根據發病原因,一般將頸部腫塊分為先天性、炎癥性和腫瘤性三類。現將常見頸部腫塊的臨床特點,敘述如下:
甲狀舌管囊腫
多見于少年兒童。屬先天性發育異常。在胚胎發育過程,如甲狀舌管退化不全,在盲孔與甲狀腺峽部間,可形成甲狀舌管囊腫。腫塊位于頸部中線、甲狀軟骨與舌骨間,常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感染后可形成瘺管,并有粘液性或粘膿性分泌物溢出。瘺管不易愈合,或經常反復感染。
鰓裂囊腫
為先天性發育異常。胚胎期時,頸部發育與鰓弓、鰓裂的衍變關系密切。鰓弓是中胚層增殖而成的弓形隆起,平行排列,左右共5對。各鰓弓間則為4對由外胚層上皮組成的鰓裂。
正常情況下,鰓弓、鰓裂終衍變成頸部肌肉、血管等結構。若發育異常,則形成鰓裂囊腫或瘺管。囊腫多位于頸部外側,胸鎖乳突肌之深部。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不定。感染潰破后可在頸部形成瘺口,為鰓裂囊腫、瘺管之外口,常有粘膿性分泌物流出。有時囊腫或瘺管有內口與外耳道、扁桃體或梨狀窩相通。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想必大家對于頸部腫塊的鑒別診斷也是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了吧,頸部腫塊在我們生活中是比較常見的,并且頸部腫塊的病因也是比較復雜的,我們需要接受正確的診斷才能對癥治療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