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斑禿的老中醫經驗
熊夢周醫案
葉××,男,53歲。患者于1983年3月間,突然頭發從前左側開始,自左至右,自前至后成片脫落而成斑禿。診查其脫發處皮膚變薄,瘙癢,捫之即有頭發脫落。伴頭痛頭暈,心悸氣短,夜寐不安,胃納差,面色無華。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證屬氣血不足,肝腎虧虛。治當滋養肝腎,養血益氣。
處方:阿膠珠15克,熟地黃20克,雞血藤20克,炙甘草5克,炙首烏15克,桑椹子30克,枸杞子20克,墨旱蓮20克,廣角參15克,炒白術15克,淮山藥15克。
服藥8劑,脫發完全停止。頭痛頭暈,心悸氣短,夜寐不安,食欲不振均有好轉。生精化血,全賴水谷精微轉化,當加重健脾益氣之品。
處方:太子參20克,焦白術15克,淮山藥15克,炙甘草6克,阿膠珠15克,熟地黃20克,桑椹果30克,枸杞子20克,廣角參15克,雞血藤15克,炙首烏15克。
服藥10帖,頭部脫發部位開始有極柔細的新發生出,仍守方繼服30劑,頭發長勢良好,濃密如常。
按:此患者由于長期緊張勞累,眠差納少,氣血大傷,肝腎專虛之癥顯見,終至斑禿之疾。發為血之余,為腎所主,肝為血之府庫,故滋養肝腎,益氣生發為其大法。但須滋不宜膩饣膩則礙脾,伐生化之源;養血不宜燥,燥則動血生風。遵此大法調治30劑,喜告痊愈。
用藥規律
根據臨床治療5例以上的資料共23篇進行統計,其結果如下:
應用頻度(例)報道文獻(篇)藥物
400~70016~20何首烏、當歸。
300~39910~16熟地、女貞子、旱蓮草、杭白芍、川芎、生地。
100~2995~9枸杞子、黑芝麻、大棗、丹參、黃芪、白術、生甘革、菟絲子、黨參。
2~4柏子仁、黃精、側柏葉、胡桃肉、桃仁、紅花、赤芍、防風、桑椹子。
50~992~4生姜、丹皮、山萸肉、澤瀉、人參、炙甘草、肉桂、蜂蜜、阿膠、龍眼肉、五味子、桑葉、柴胡、淮山藥、陳皮、木香。
統計表中顯示中醫治療斑禿常選用滋陰養血藥為主,其中又以何首烏與當歸為首選藥物。何首烏甘溫無毒,人肝、腎二經,具有補益肝腎,養血祛風功用,向為治療肝腎陰虧,發須早白之良藥,故《本草綱目》稱其:“固精益腎,健筋骨,烏須發、不寒不燥,功在地 、黃、天門冬諸藥之上。”現代藥理研究其含有SOD成份,具有抗衰老作用,臨床應用日益廣泛。當歸“其味甘而重,故專能補血,其氣輕而辛,故又能行血,補中有動,行中有補,誠血中之氣藥,亦血中之圣藥也”(《本草正》),故亦是治療斑禿不可缺少的一味良藥。其次女貞子、旱蓮草,兩者同用,又名“二至丸”,功在滋陰益血,平補肝腎,在臨床上用于陰虛血燥,早年發白等癥甚為合拍。除此之外,補氣健脾之藥亦多用于臨床。通過對用藥頻度的統計分析可知,中醫治療斑禿的藥物選擇,基本上與臨床辨證特點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