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參須的分類以及功效
紅參須即人參的細支根和須根。參須性平、味甘而苦,功效同人參相同但效力稍遜,因其價格低廉,所以臨床上非危急病重者,不需用人參常以參須代替。
紅參須的實際功效
人參在我國應用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早在公元22─250年間,我國早的《神農本草經》上,已有人參的記載。將其列為上品,認為人參"味甘微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正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后漢張仲景《傷寒論》收方113個,其中配伍有人參者占21方,并論述人參具有"溫補、滋潤、強壯、強精、保溫、增強視力,安定精神"等作用。
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人參能治男女一切虛癥,自汗眩暈、頭痛反胃,閡癥、滑瀉久痢、小便頻數、淋瀝勞倦、內傷中風、中暑痹瘺、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產后諸病"。近代中醫常用人參補氣救脫,益血復脈、養心安神、生津止渴、補肺定喘健脾止瀉、托毒合瘡等。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人參不僅含有人參皂甙,而且還含有脂肪、糖類、多種氨基酸以及多種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具有滋補強壯、提高體力和腦力勞動能力,降低疲勞,提高血液中血紅素的含量、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對于治療心血管疾病,胃和肝臟疾病、糖尿病,不同類型的神經衰弱癥等均有較好的療效。人參除主根作藥用外,其它部分也有很高的藥效。
人參果、主補元氣、返人魂魄、龍能健脾、發痘行漿。人參葉、主治補目,浸水洗頭、令發光黑不落,醉后食之解醒。人參花、清香,善于生津又不耗氣,可代茶用。人參蘆,功能上行,又能治瀉利濃、血崩、精滑等癥,尤對泄瀉日久,陽氣下陷者頗為有效。參籽、有催生作用。
分類
參須因加工方法不同有紅直須、紅混須、紅彎須、白直須、白混須五種。按照參須品種又可分為紅參須、白參須、西洋參須三種。
紅直須
棕紅色,體表有縱皺紋、斷面平整、似圓形,邊緣彎曲成波狀,質地堅脆,氣香,味苦。根須呈長條形,粗壯均勻。棕紅色或橙紅色,有光澤,呈半透明狀;斷面角質。氣香、味苦。長13.3cm以上。無干漿、毛須、無雜質、蟲蛀、霉變。
紅混須
棕紅色,長短粗細不等。質脆,味苦。根須呈長條形或彎曲狀。棕紅色或橙紅色,有光澤,半透明。斷面角質。須條長短不分,其中直須50%以上。無碎末、雜質、蟲蛀、霉變。
紅彎須
根須呈條形彎曲狀,粗細不勻。橙紅色或棕黃色,有光澤,呈半透明壯。氣香、味苦。無碎末、雜質、蟲蛀、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