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在沈陽舉行的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北京體院與武漢體院進行一次公開表演比賽。
1982年,國家體委又調集有關人員制定了《武術散手(散打)競賽規則》(初稿),并按這一規則在北京舉行了全國十單位武術散打邀請賽。
自此,武術散打本著“積極穩妥”的精神,每年都舉行一次全國性的武術對抗項目(散打)表演賽,不斷總結經驗。
并在1987年采用了設臺的辦法,確定了以擂臺為民族特色的競賽形式,散打被國家體委批準為正式比賽項目,并設“團體錦標賽”和“個人錦標賽”賽制。
1988年,在由中國武術研究院、中國武術協會主辦的,國際武術節上首次舉辦了國際武術邀請賽。
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近60名運動員進行了角逐,這標志著武術散打已經走向現代體育競技的舞臺。
與此同時也出現了“散打”與“散手”一詞相混用的現象,經過反復討論沒能達成一致意見,直到今天這種現象仍然存在。
現在武術散打對傳統技擊術進行歸納、整理,舍棄它們的具體形態,找出其中帶有共性的規律。
即把中國各拳種門派的拳法、腿法通過規整,總結出它們的基本運動形式,經過高度抽象,確立進攻技術具有兩種運動形式:一種是直線型方法,另一種是弧線型方法。
拳法以沖、摜、抄、鞭,腿法以蹬、踹、掃、擺、勾為內容,摔法則根據“快摔”的要求和“無把”的特點。
主要把握“破壞重心”和“掄圈”的要點,創造出“接招摔”和“夾打摔”的方法。
同時,防守技術也劃分為“接觸式防守”和“不接觸式防守”兩種。
通過1979-1988年這十年的實驗總結研究,散打項目競賽訓練裁判規則日趨完善。
1989年,國家體委將武術散打確定為國家正式競賽項目,同年10月在江西宜春市舉行了第一屆全國武術散打擂臺賽。
1990年正式出版了《武術散手(散打)競賽規則》,同年批準了14名武英級運動員和第一批國家級武術散打裁判員。
同時比賽的評分也采用了電子記分器,標志著散打從表演進入了正規化的武術散打比賽時代,這為散打的發展開創了新的歷程。
1991年,全國武術散打比賽分為上半年舉行的全國武術散打錦標賽(團
體賽)和下半年舉行的全國武術散打錦標賽(個人賽)。1993年,在第7屆全國運動會上,散打首次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設團體金牌1塊;
1997年的第8屆全國運動會上,散打項目金牌增加到3塊。
各省市及行業體協先后成立了散打專業隊和集訓隊,并在國家體委直屬六大體院開設武術散打專業。
各地方武術館、體育學校習練散打的學員層出不窮,散打運動在群眾中已有廣泛、深厚的基礎。
1998年,散打比賽被列為在泰國曼谷舉行的第12屆亞洲運動會競賽項目。
(二)散打的發展
現代散打是武術筐架內應該是一個新型產物,從1979年的初步嘗試和1982年《散打比賽規則》的制訂,這個新型產物迅速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
2000年首屆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在湖南長沙市舉行,這是中國武術散打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國武術散打進入了專業賽制的時期。
2001年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在競賽組織方面的大突破是邀請外國選手正式組隊參加常規比賽。這標志著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的國際化理念將由設想變成為現實。
同年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將分為資格晉級賽、八強賽、半決賽、決賽(各級別冠軍賽)、總決賽(王者爭霸賽)、超級散打王爭霸賽等六個階段進行比賽。
目前,散打和世界各地許多拳術,如:臺拳道、泰拳、拳擊等都有著廣泛的交流,并且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深受大家喜歡。
散手運動經過近20年的總結、改進和發展,目前,不僅在國內,而且在世界五大洲的7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和普及。
散手之所以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是由它本身的特點和作用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