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當其沖的“功”主要是講功德。認為,一個人不具備功德,學武功拳法只會有害無益。因為,他若不學,得不到技藝倒不罷了,學到技藝反倒能禍及很多人。
據說道教中紫陽真人曾將丹法誤傳非人,竟三遭大難。從而道家有“誤傳不肖者禍延七祖"之說。
試想,一個不講道德的人,學到了功夫,或者忘掉老師,或者仗技欺師,或者背祖立門,或者流落山林為寇打家劫舍,或者動輒切磋便傷害于人,對這樣的人怎能傳藝給他們呢?
所以,武當派歷來擇徒甚嚴,甚秘。
以往,武當派傳人在與人交手時,都須先讓人三招,并且要事前申明:一、天下之交和為貴,不必爭斗;二、武技之較非死即傷,好不真打;三、萬一真的,點到為止。
以上這些武當武術的道德家風,實際上反映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些美德,盡管應該隨著時代進步而賦予新的內容,但它熱愛和平,講究文明的本質不可改變。
所以,我們今天去觀察一個武當派傳人是否正宗,以門風去檢查,也是一個標尺。
以自然為神韻
縱觀社會上流行的各種武術,從審美角度欣賞,各家有各家的不同藝術風格或稱神韻。
有的疾如閃電,有的猛如風雷;總之,疾、迅、猛、烈、冷、脆、硬、堅等,可以概括各家之風格。
武當派拳法則以柔綿見長,處處體現出圓、圈、旋的有機交合運化之勢。
如八卦掌沿圓走轉、縱橫交織、隨走隨變、左右旋轉、式式連錦;形意拳之“如水流之曲曲彎彎,無孔不入”、“其形似閃”,內旋回帶,勢如連環;
太極拳以腰為軸,帶動周身四肢百骸處處劃圓運動,大弧帶小弧,大圓套小圓,周身形成平圓、立圓、斜圓、八字圓、云圈圓等等。
這些圓的運動,表現著一種力的含蓄柔韌美,也表示著一種無窮的生機和活力。
由于武當武術創自道家,所以其拳法的美家原理就出自道學之道。老子《道德經》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論。
這是指,道家認識道首先從自身認識起,然后由近及遠聯系生物、非生物和整個大自然,從中尋求普遍規律。
道可以反映宇宙宏觀和微觀的全部自然世界,然而,道學又是從宇宙宏觀和微觀的全部自然世界中獲得的。
從“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道的本全看,“圓”的運動貫穿一切:“圓”是事物的本質的運動軌跡;“圓”是自然永恒的主題。
所以,武當既然是以“道”為指導思想的拳術,便會理所當然按照“道”的圓圈去運動。
武當武術的這種遵道而行的拳法,無意中表現了一種純樸的自然風韻。
有意思的是,在武當內家拳派當中,以動物命名的拳多。
如形意拳中鷹拳、蛇拳、猴拳、虎拳、熊拳等,如八卦掌中的龍形八卦、游身八卦,以及太極拳中以野馬、黑虎、白猿、大鵬、白蛇、青龍命名的招式等。
看起來這是拳術的仿生學問,其實根本的還是探索的道——即自然的“圓”的同變化。
所謂念生,無非是自然界中的生物為了適應生存,在不同的生態環境中,逐漸造就了不同的圓旋的生活行為,而拳家發現后則加以轉化借用,形成技擊之術。
據言,張三豐當年在武當山觀蛇鵲相斗,司其圓旋柔綿之妙,創造出了長拳七十二式,其旨趣也在發現自然之妙。
武當武術的自然之神韻,是拳家將拳法融歸自然之結果。
能達到表現自然之神韻的境界進,必有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享受相吻合。
既養精養氣,也養神養意,既能頤神養生健體,又能得到非常高雅文明的審美享受。
武當武術既然作為武術,畢竟在戰爭攻防上存在有真格的技擊意義。
如果一味講“武當武術是養生武術”、“技擊是武當武術不急之末學”。
那么,它可能會在很早時就歸于道家養生氣功一類,而不會被武林如此推崇了數百年之久。
所以武術,說到底,終還是要能在戰場和賽場上比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