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要的是養生,而不是傷生,所以盡量避免和人爭斗,自然又把技擊視為“不急之末學”。
那么,如此說來,道家既然一味養生就是了,何必要創造發明出武功拳法來呢?
這就要談到另一方面,那就是道家看事物從來都講 辯證。
比如說,道的本原是個渾沌體,沒有矛盾和對立,這可稱作先天的和無極。但事物從無到有,從先天到后來,從無極到有極,有個不以人意志為轉移的演化過程。
當演化到后天有極時,便出現陰陽對立。以卦象表示,由兩儀到四象,由四象到八卦,如此矛盾和對立一層層分化下去。依此理看待社會,即是:人處在社會群體當中應該以善為本,但因為矛盾對立之關系,社會群體中就有不以善為本的。
你不犯他,他卻偏要犯你;你要保護善良人,他卻要殘害善良人……怎么辦?為了“護道降魔”,你必須制服他。
不然,你還有什么資格算做修道、護道和闡道的人呢?
因此,武功拳法必定要學要練。而且要練出高本領。雖“百年不一用”,卻“未可一日忘”。
然而,道家的武功拳法從來都是在被動的情況下才使用。
所以,它便產生了“后發制人”這個重德重禮的出發點和“貴化不貴抗”的斗爭原則。
又因為它始終不忘養生之本,所以在戰術上多講求“虛心實腹”、“守柔處雌”、“崇下尚退”、“靜以制動”。
《太極拳解》曰:“身雖動,心貴靜,氣須斂,神宜舒。”
《太極拳論》又曰:“太極拳不自作主張,處處從人,彼之動作,必有一方向,則吾隨其方向而去,不稍抵抗,故彼落空,或跌出,皆彼用力太過也。”
斗爭中也皆是借力打人,即敵方用了多少“量”、“速”,還將這“量”、“速”還給對方。
故又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所以,以技擊為末學是由武當武術的養生宗旨和道德觀念決定的。
由此可以這樣認為,判斷某人的武當拳功夫是否為正宗,還要加上道德標準的衡量。
不講道德的人,即使功夫再高,只能算武當拳派之邪宗,不能稱正宗。
以道德為門風
這里所說的門風,是指武當武術門派的傳人一代一代要遵循的開派祖師的訓誡。
當年張三豐究竟制定了哪些訓誡尚不得而知。
但從道教的戒律和民間武當內家拳派傳承的戒律來看,條款、內容雖各有不同,但基本原則是統一的,即作為一個武當武術的繼承人,必須“克己復禮”,遵守公共道德。
可以看出,在張三豐之后的武當武術發展中,各個掌門人皆根據不同歷史時代、環境等客觀情況作出了不同的訓誡。
比如,道教門中就有多種訓誡。
三戒
皈依戒(全身心向道);
皈神戒(信奉三十六部尊經);
皈命戒(聽從玄教大法師,即生命的生存行為皆由導師指引)。
五戒
第一不得殺生;
第二不得吃葷喝酒(包括辛辣暴味的蔬菜也不能食用);
第三不得口是心非;
第四不得偷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