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武術的分類
武當武術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元末明初武當道士張三豐集其大成,被尊為武當武術的開山祖師。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湖北省十堰市的趙劍英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張三豐將《易經》和《道德經》的精髓與武術巧妙融為一體,創造了具有重要養生健身價值,以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為主體的武當武術。
后經歷代武術家不斷創新、充實、積累,形成中華武術一大流派,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之稱。
武當拳,亦名內家拳,這種拳法以養身煉功、防身保健為宗旨。
具有尚意不尚力,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后發制人,延年益壽,祛病御疾,增長智慧等多種特點和功能。
武當武術已流傳到海內外,并成為人們養身保健、祛病延年的體育活動。
武當武術具有鮮明的道家文化特征,是武功和養生方法的天然結合體,既具有深厚的傳統武術文化底蘊,又含有精湛的科學道理。
太極拳強調“先以心使身”而后再以“身從心”,形意拳講究“用意不用力,意到氣到,氣到力達”,八卦掌要求走轉圈“化意念足”。
這些都體現了道家“包藏至道”以達“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健身宗旨,符合把形體訓練與心理訓練相結合的內養外練的運動觀念。
武當武術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完整,它以“宇宙整體觀”、“天人合一觀”為宗旨,以“厚德載物”、“道法自然”為原則,以“動靜結合”、“內外兼修”為方法。
形成諸多各具特色的拳功劍法,既有功理和功法,也有套路操作和主旨要領。
這些都集中體現在張三豐的《太極拳總論》、《太極拳歌》和《太極拳十三式》三大經典之中。
武當武術功法內容種類繁多,浩如蒼海,功法世代相繼,融匯了醫儒釋道諸種功法。
每種功法都包含了命功的練習和性功的啟迪,以及性命雙修的高深境地。
有來源于道家的丹元大道之法,也有釋教的四禪八定之功,以及賢俠劍道的武技密術。
歷代授藝均為單傳,僅武庫妙說記載的第一洞天真品,即有二十四種奇兵演練,七十二個禪樁變化行功。
傳統的功法有樁功,內功掌法、肘法、腿法、元圖、分筋錯骨、陣法、器械等,以及秘而不宣之功。
樁功有太乙十三樁、玉環樁、三才樁、盤古樁、老子犀牛樁、羅天真訣十二樁、瓊陽八樁、凌云飛渡樁、梨山束薪樁、云霧樁等等。
掌法有五雷天音掌、丁甲斷魂掌、五雷迎風掌、金絲荷葉掌、伽蘭掌、金龍掌、千秋掌、云環掌、降摩掌、千斤大力掌、紫砂掌等。
肘法有宋代流傳至今的玉鏡祖師傳的36玉鏡肘,有鐵松子祖師傳的24肘及追魂奪命十二肘等。
元圖有太歲武星圖、羅漢醉酒圖、白鶴真人飛鳴圖、太乙玄輪錯倒陰陽圖等。
拳法有玄空點穴拳、伏虎拳、八法神錘(拳)、滾龍拳、小歌拳等。
又如:純陽真人的純陽撥劍、紫陽大士的紫陽針功、隱于武林的赤足八樁、瓊陽大帝的東靈禪法、真武大帝的太乙神功、玄機密要等屬于密教功法。
其功法系統地掌握僧、道、俗練功的捷徑,是傳統的東方理論與人體的內載功能相結合的結晶,在漫長的先人練功過程中,隨著內氣潛行、樁功心法。
身體在運動中演化了種種肢體造形和有規律的典范式子,這些式子從形體上大概分為臥、坐、立、行、單演、對練等系列功法。
就是這些動、靜相兼的運動,這些有節奏感有音樂感和賦有流線美的運動,孕育著豐富多彩的諸種行動。
武當劍是武當派中武當拳械的極具代表性劍法,也是我國優秀傳統器械武功。
據云傳自武當,乃祖師洞玄真人張三豐受真武大帝之大法,為護道降魔而創此劍術。趙宋時徽宗詔之,因北方多匪,道路陰梗而不能進,祖師以劍飛擊之,群盜盡被殲滅。
故此武當劍術同名于天下得以“天下第一劍”之美稱,成為我國道教圣邊武當山鎮山劍術,數百年來因其術玄秘。
受道教自我封閉“道不亂講,技不亂傳”原則之影響,僅限嫡傳單授直至近代丹派武當劍僅嫡傳至第十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