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式簡化太極拳內心功法
“心靜如水百會懸”,百會即是頭頂之中央,又曰巔頂。百會穴是中醫學中十二經絡奇經八脈中之督脈,所謂百會也就是諸陽之會,它是經絡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穴位。
在我們太極拳里特別講究百會懸,要求百會穴始終要垂直一線,也就是百會穴要遙對準會陰穴。那么會陰穴又在哪里呢?它是經絡中之任脈,會陰穴是在二陰之間,也即是大小便的中間,中醫學把它列入諸陰之會。
百會穴又是如何遙對會陰穴?也就是在立身中正的基礎上,頭頂要懸,下頦就要后收,這樣才能做到百會懸,上身要做到收頦外,還要含胸、沉肩,而且要把它養成習慣,雖然不容易做到,但必須要做到,而且要到位。
下半身腰也要正直,四平八穩、中正安舒,所謂“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腰就像是一桿大纛旗,更不能左右要搖晃。尾閭骨要微微向前抄,這樣才能使百會與會陰在一個直線上,而且要始終保持相對的垂直度。
太極拳中有身備五弓的要領,將身體軀干、雙手、雙腳分別作為五弓來講解。百會穴是身軀這張弓的頭部,相對于的弓尾就是會陰穴。
那么在這之間就是一弓弦,而我們的背部椎體骨就是這張弓的弓背。了解百會穴對于我們進一步掌握身備五弓有很好的幫助。
這是人身五張弓的第一弓,許多太極拳流派從各種不同程度來說明它的重要性,只有在百會懸的基礎上,也就是百會與會陰遙對的弓身,這樣才能步入“氣貼脊背”、“勁由脊發”的初步階層。
“百會懸”老師曾經用這樣的比喻來說明立身中正:百會穴是頭頂之中央,其中好像垂吊著一根線。
就像過去蓋房子,現在科技發達,可用水平儀來測定,過去只是用一根垂吊的線,下面蕩著一個尖頭的鐵砣,如果砌墻的話,可以測定它是否垂直,測定它是否在一個水平面。
這里要說的就是百會穴就像一根垂吊的線,而下面的鐵砣尖是否指對會陰穴,對準了就是“立如平準,活似車輪”。所以學太極拳我們第一步要做到的就是立身正中,也就是李宗有老師說的“心靜如水百會懸”。
其實楊、吳二家太極拳都非常重視立身中正,據說會要求學生頭上放置一大碗,內置少許清水。我們在練太極拳時,以不灑落水為佳,有的甚至把碗落地而打碎了。
我覺得這種方法到也可以,但是要說明頂碗并非是目的,關鍵只是要做到“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就可以了。你們也可以放一本書試試看,不試不知道,一試嚇一跳。怎么啦?書本老是往地下掉,還不抓緊改!此時不改,更待何時。
不過我們仍然需要了解的是,這種頭上放大碗或者放書的練習,其實都不是必要的手段,只是幫助我們學習立身中正的方法而已,也不需經常練習。當你的太極拳水平練到內三合、外三合都周全,且中正平圓的時候,自然就能夠達到不偏不倚的狀態。
再來介紹下太極拳的起源,在很多資料中,太極拳起源和創始人眾說紛紜。
有人說,唐朝許宣平是太極拳的第一位創始人;然后有宋代的張三峰也是太極拳的創始人;明朝武當山開山祖師張三豐觀摩蛇鵲相斗而悟出的內家拳法;清朝陳王庭和王宗岳也是太極拳的創始人的多種說法。
但總的來說,太極拳是綜合吸收了明代明家拳法,特別是戚繼光(1528-1587明朝嘉靖年間人,字元敬,號南唐,山東蓬萊籍)的三十二架長拳,并結合古代導引術、吐納氣功之術和中醫經絡學說。
以及古代樸素的陰陽五行原理,以道教、太極八卦等理論為太極拳的哲學基礎。通過近幾百年多個名家拳師演變而形成至今多家流派的太極拳。
主要表現在動作銜接緊密,勁斷而意不斷,勢斷意相連。拳勢如春蠶吐絲綿綿不斷,如長江之水滔滔不絕,它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