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了以上三點,立身中正的關鍵之處“尾閭中正”也就能做到,因為這樣由頭頂百會到尾閭會陰的一條線自然就垂直了。
太極拳的一切技術動作,如能都在立身中正的條件下進行,那末,自然神意安舒,支撐八面了。
沉與輕
“沉”與“輕”,一般說,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有輕,才有沉;有沉,才有輕。
虛領頂勁,就是拳中對輕的要求;氣沉丹田,則是沉的功能。而“沉”與“松”又有密切的聯系,能松才能沉;不能松,也就沉不下去,只能流于“硬”與“浮”。
從深層看,“輕”既是太極拳的入手功夫,又是太極拳的高造詣與境界。
從“輕”入手,可以避免僵硬之弊,而后一個“輕”,并非前一個“輕”的回復,而是在更高階段上的升華!據筆者淺見。
練太極功者要想臻至“輕”的造詣,必須做到技藝純熟,勁路順暢,神氣鼓蕩,內外合一,周身一家,剛柔相濟,知己知彼,得機得勢,舍己從人,圓活自如,才能達到輕靈虛無,變化無常,隨意所之的高境界。
昔年楊健侯太師祖常說:“輕則靈,靈則動,動則變,變則化。”田師畢生奉為圭臬。
田師為澄甫師祖的《太極拳使用法》一書所作的“序”中就寫道:“尊師常談:輕則靈,靈則動,動則變,變則化。”
“尊師”即指健侯太師祖,因田師自幼即被楊家收養,他稱健侯太師祖、少侯師祖、澄甫師祖均為老師。
后來,田師為王新午先生所著《太極拳闡宗》一書所寫的題詞,也是上面這四句話,可見它的重要性了。
目前,太極拳界論述各種理論和關于健身的文章較多,但是研究和探討太極拳核心(技擊)作用的文章卻較少,顯得美中不足。
究其原因,可能由以下因素造成
一是保守思想根深蒂固,在一些人大腦中起著主導作用;
二是當代有較高技擊水平的名家并不太多,超越前人的更是難尋;
三是有的“名家”沒有實戰經驗,水平還停留在理論上;
四是論述理論相對較為容易,論述技擊難度要大得多;
五是受當今人們興趣愛好的影響,一些太極拳家過分追求健身作用,而忽略技擊,即使偶爾論及也僅從拳架的固定招式上探討,只守規矩而不能破規矩。
由于這些因素的影響,許多文章內容給人千篇一律、華而不實的感覺,好像太極拳玄而又玄,讓許多熱衷子太極拳者不知所從。
練四十八式太極拳的好處
1、改善神經系統
神經系統的作用是調節全身各器官功能活動、保持人體內部的完整統一,以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需要。
太極拳通過意念和呼吸與動作配合,促進大腦神經細胞的功能完善,使人體神經系統興奮和抑制過程得到協調,對精神創傷、神經類疾病,如神經衰弱、失眠、高血壓等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2、增強心臟功能,改善循環系統,擴大肺活量
心臟病是世界第一號殺手,目前西醫對這種疾病還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練習太極拳能預防心臟病,這是因為太極拳不同于其他運動,它動作舒展緩慢,全身肌肉放松,使心臟得到充足供血。
但又不會加快心律,加重心臟的負擔;太極拳通過緩慢、細長、均勻的腹式呼吸,使人體肺部的氧氣充足,腸胃得到蠕動鍛煉,增強消化和排泄機能,所以經常鍛煉太極拳,對心臟病、肺病、胃病、便秘、痔瘡等有防治作用。
3、提高人的平衡能力,防止骨質疏松
老年人常見的意外事故之一是失去平衡摔倒而導致股骨頸骨折,為什么會有這個結果呢?這是因為老年人的骨骼鈣質減少,骨質疏松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