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用藥則不拘時間,慢性病多服丸、散、膏、酒者,應定時服用。如遇汗難出者,可縮短服藥的時間,以利于發汗。
中藥的服用注意事項
正確的服藥溫度
湯劑在治療一般疾病時均宜采用溫服法,對有特殊治療需要的情況應按特殊的服法服用。 凡屬理氣類藥,熱則易舒,涼則增滯;活血、補血、涼血、止血類藥,寒則瘀淤,熱則沸溢。
凡服解毒劑,俱宜冷服,可使毒物之淤滯易于排出,熱服則增毒物之宜散。凡熱性病宜冷服(如四虎湯),而寒性病則宜熱服,發散攻下,以助藥力。行血脈通絡達筋骨者宜熱服,收澀固精止血之劑則宜冷服。除煩止渴祛暑之劑宜熱服,解表藥多屬辛散之品,功能疏散肌表,宜熱服;清熱藥和消暑藥宜冷服。
大熱病用寒藥應溫服;大寒病用熱藥應冷服。對于不應冷服的湯劑在服用后會引起胃腸刺激,出現腹痛或嘔吐,可用生姜擦舌即止。
正確的服藥劑量
中藥湯劑均是煎煮2~3次后的合并液,再按臨床需要分次服藥,一般來講,每次服用 150毫升為宜,但有的病癥也有例外。發熱病人服清熱解毒劑時,藥液可稍多些以助藥力;生津止渴藥,藥液量也應多,并可代茶頻服。身強者服藥多些,身弱者如兒童和重病人,服藥量應少些。一般兒童1歲以內用成人藥量的五分之一,1~3歲用成人藥量的四分之一;4~7歲用成人藥量的三分之一;8~10歲用成人藥量的一半;10歲以上就可以用成人藥量了。
正確的服藥次數
一般湯劑一日分早晚兩次服用,清熱解毒藥可每日服3~4次。補液藥應早晚各服1次,發汗藥可加服2~3次,含咽藥汁可少量多服幾次。 掌握了這些方法之后,就能夠更好地利用藥性,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結語:根據小編的整理,相信你們都對中藥應該是飯前喝還是飯后喝有所了解了已經。不同的中藥在喝的時候都有不同的要求,為謹慎起見,我們在服用中藥之前還是應該先詢問醫生之后再服用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