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要有鑒別標準
目前王宗岳《太極拳論》是各派太極拳公認的準繩,武禹襄和李亦畬的拳論與王宗岳拳論是一致的。遇有不同觀點或者新鮮說法不可盲從,要以王宗岳拳論為指導進行修煉,等以后功夫高了,體會深了,再研討不同觀點為宜。
二是要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層面悟透不同說法
修煉者因所站角度或者所處的層面不同,總結出來的體會用語可能不同,雖然說法不同但不一定不對,后學者可以通過揣摩領悟加深理解,實現融會貫通。
例如有的拳家說“打拳不用手,用手非太極”,還有的人說,手是直接接觸對方的前鋒,怎么能不用手呢,經典拳論中的語言是“梢領中隨根節催”。細想這些說法都是對的,只是從不同層面而言。
“太極不用手”,一方面是指初練太極拳時,因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事事用手的習慣,練拳時也是用平帶著練,為了避免初學者只用手主動行拳的偏差,因而強調用腰主宰行拳,這才有了“太極不用手”的說法。
我的體會是,初練拳要“忘掉手,隨腰走,八面均衡太極球”。另一方面,太極拳全身上下都是手,任何部位都能化勁和發勁,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就太極整體勁的形成和發放而言,手不是核心部位,起主宰作用的是腰胯。
從上述兩個角度講,太極不用手是對的。有的人強調手的作用、手必須領勁,這是到了全身松柔通透、整合一體、上下相隨、周身一家的階段,此時應該“梢領中隨根節催”,我的通俗一點的說法是“手領腰動腳緊跟,腳領身隨手相合”,到了這個層面實際上是內外上下一同動,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這樣來理解,“不用手”、“用手”兩種說法都是對的,只是站的角度或者層面不同。
三是注意同一個內容可能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例如,在如何處理好攻與守的關系上,有的說“彼不動,己不動,彼欲動己先動”,這是說太極拳要以靜待動、以動制動,對方剛動或者剛想動我即先其而動,立即避其欲動之實、擊其虛弱之漏洞而勝之。
還有的說“虛守實發掌中竅,遇實不發藝難精”,雖然所用語言完全不同,但我認為其實質是一致的,說的是一個內容。“虛守”就是說彼不動時,我要守,我處于靜的狀態,嚴陣以待。因為對方不動,我不知其虛實在何處,故不能輕舉妄動。
“實發”是說對方要發或已經發動了,我也要立即發。這里的發不要理解成頂著對方來力而發,而應是在他發勁或剛想發勁之時,我意在其先,避開對方實處攻其虛點。如果不抓住此有利時機進行進攻,技藝就難以練精。
如此看來,兩種不同的語言表達的是一個內容。所以在學拳論時,必須用腦細細分析。尤其現在太極拳書刊特別多,再加上網絡上大量的有關文章,學習時一定要有鑒別,對于臆想出來的東西不可盲從。
四、玄奧之理,區別對待
陰陽五行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核心,剛接觸陰陽、八卦、五行者對此不免有些神秘玄奧的感覺,但是要學好太極拳這些內容又是不能避開的東西。
我的體會是應該實事求是地區別對待,有的內容必須學懂、弄明白,有的內容可作為一般了解或者放到以后需要時學習,還有的可以把它束之高閣一生都用不著,至于有人故弄玄虛更應置之不理。這樣可以做到不浪費精力,并且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我認為必須學習的是太極的基本理論、傳統的太極文化。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是一切事物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太極拳正是自覺運用這一規律指導修煉的。想學好太極拳,必須認真學好這一基本規律。
太極拳是由靜到動、變化萬千的一種運動,只有符合陰陽變化的規律才能逐步達到較高的水平。為此,必須按照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等一系列變化規律來研究和練習太極拳。
太極拳的預備式就是無極狀態,通過站無極樁,追求天地人三才合一、回歸先天自然。無極樁既是基礎功的必修課,又是進入更高境界的天梯,必須刻苦練習。無極是靜的,靜極而生動,由此產生太極,分出陰陽兩儀。
行拳時兩腳一虛一實,即一陰一陽。陰陽變化是太極拳的核心,二者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行拳、推手、技擊全在于陰陽變化之巧妙。陰陽兩儀再經變化,形成老陰、少陽、老陽、少陰的四象。所謂四象即事物的四個基本方面或者四個發展階段。
如時間的一年四季,春為少陽,夏為老陽,秋為少陰,冬為老陰;方位的東南西北,東為少陽,南為老陽,西為少陰,北為老陰。太極拳的四象是從陰陽兩儀分出的四種基本的勁,也可以叫四個母勁。
第一種是松沉勁,是地球對人體的引力加上修煉松功而形成的,是須臾不離身的一種勁,又是始終向下的靜力,故屬于老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