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練習中要抓住放松的特點,初學太極拳不要重視外在姿勢,要重視內修,只有這樣才能練出太極真功夫。
其次是關節拔長
很多人一聽到松,就自然而然地理解為耷拉而萎縮。例如把松肩沉肘理解為兩臂蜷曲萎縮而不伸展。其實太極拳的“松”本來就包含有關節拔長的含義。
在練習太極拳的時候,要求周身關節徑向拔長,使縫隙加寬,以便轉關靈活、氣血通暢,從而培養混元氣,形成掤勁。掤勁是八勁之首,是其他勁力的基礎,也是養生保健、防身自衛的基礎。
很多老師都要求學生把肢體舒展,“舒展大方”,也是這個意思。在陳式太極拳的練習中,我總結了一句話叫做“越沉越展”,意思是說你越想松沉的好,就越要拔長關節縫隙。
練習太極拳要做到支撐八面,如何支撐呢?就是要做到舒展大方,掌握內勁的技巧,這樣才能打太極拳才顯得完美。
這句話還是很經典的,一經教給學生,他們會很快就能其中的味道。所以現在拿出來與全世界更多的太極拳愛好者分享。
肌肉向下松沉則很好理解。由于第一點中說到細胞融化的概念,那么有人就問了,“融化后跑到哪里去呢?”答曰,“向下松沉”,因為地球有吸引力,那些放松了的細胞自然向地球方向去,否則就會違背萬有引力定律了。
有人再問,“是不是所有的細胞象稀泥一樣向下落去?”,答曰,“不會,因為有精神控制著骨骼結構,骨骼提領著肌肉組織,所以不至于坍塌一片、稀爛如泥”。
其實,我在其他場合也講過,應該把太極拳中的“松”字理解為“筋道”。因為松的目的是為了通,內氣暢通。
暢通之后,再經過長期訓練,達到氣與力合,就會讓周身產生一種筋道的勁道,就像揉面揉到位了一樣,松軟而又有彈性,這正是太極拳所需要的,這也像老道士煉丹,是經過了若干道工序才可以到達的層次。
簡單得把這動作叫做“松”,往往會引起初學者的誤解。
練太極拳放松的表現
松沉
“松”的練習可以將肌肉骨骼變得柔軟,完全失去了肌肉纖維具有的僵硬之力,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習練者的肌肉骨骼可以有很清晰的下沉感,同時,濁氣也能順暢下沉至腳底。
松活
“松”的狀態中,人體各個關節已被內勁沖開,處于太極陰陽轉換所需要的靈活度;同時,“松”的練習可以使各個關節松軟靈活,隨著內氣的強勁,逐步達到太極陰陽轉換所需要的靈活度。
學習太極拳要學會靈活轉化,提高身體的平衡性,老年人練習太極拳的松活,能降低摔跌的風險。
松圓
長時間“松”的練習后,習練者可以很容易方角走圓,四正四隅方位的轉換全部通過圓弧動作實現,太極拳動作外方內圓,非行家里手難以看出動作轉換的奧妙。
其奧妙就在于動作圓弧的轉換上,內在動作的圓弧轉換不為外人所知,尤其走動太極小圈,更是可以順暢轉換內勁,如果內勁可以就地轉換,即太極的陰陽轉換由小圈達到無圈境界,與人推手較計總能得機得勢,其本質是松圓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