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夫人哪知慈禧問話背后藏有陰謀, 隨口答道:“小腳好!“慈禧因是滿人,是大腳,于是便給李夫人 定了個欺君之罪,賜白綾三尺逼其自縊身亡。
和兆元聞聽大怒, 遂大鬧皇宮,失手打死了皇宮一個護衛,也被定成死罪。后被眾大臣力保,才被削職為民,遣返故里。
1849年隨李棠階返鄉,在家鄉停留12年。
在此期間,陳清萍常囑和兆元代行師之職責,傳拳授理,懲頑揚善,故和兆元對眾師弟在拳架及理論上有很大影響,因而在趙堡所傳之拳架,自和兆元后多為代理架。
陳師認為確有創新發展,有獨特之處,可以自立門派,遂以"和氏太極拳"為其命名。
陳師豁達之心胸深為和兆元所感動,為謝師恩,誓師曰:"和氏太極拳仍以趙堡傳承排列,標異不分宗。"師亦樂之。故繼續以趙堡地名為名,但“拳不出村”,又稱趙堡街架,直至20世紀30年代鄭伯英等在西安傳拳,流傳于世,才以和兆元姓氏為名,稱為和式太極拳。
晚年返歸故里后以研拳傳拳自娛,著有《太極拳譜》、《太極拳行功要論》等拳論。長子潤芝、次子勉芝、三子敬芝、四子慎芝及長孫和慶喜均得真傳,和潤芝兼承家傳醫術,精中醫內科,受人敬仰,人稱和潤芝大師傅,勉芝二師傅,敬芝三師傅,慎之四師傅。和敬芝才兼文武,授“文林郎”之職,曾隨李建(李棠階之子)參贊政務。又主講武陟河朔書院,著有《高手武技論》等太極拳理論。
太極拳特點編輯此拳術要求全身要求配合一致,手腳齊 到,上下相隨。
身形大開大合,以圓、圈貫穿每一招式,并由腰來帶動圈的走勢。和兆元的長孫和慶喜和慶喜和慶喜和慶喜及其傳人稱為和氏架。
“傳統和式太極拳有72式,皆以《易》學之理貫串于拳勢之中。象其形(圓),取其義(陰陽、五行、八卦),用其理(陰陽變易,五行生克,天人合一)。
走架以輕靈圓活,柔中求剛的準則促進周身協調,步活身敏,柔順自然。以陰陽變化之法,使身體不同部位運動時產生的分、合等勁力,形成千變萬化的技術、技法。形成太極拳滑如魚、粘如膠、軟如棉花、硬如鋼的技擊特色。”
起源趙堡太極拳,教完整并教系統地保留了武當張三豐祖師所創的三合一(拳架,推手,散打),在健體上有內外五行理論和內外修練法,其上乘內功要求哼哈二氣凌空勁的彈放.和式太極拳具有三直、四順、六合等一般太極拳要點外,有自己顯著的特點,它遵循“中正松柔,輕靈園活,順遂自然”之要領。
演練時身體中正安舒,不偏不倚,不貪不欠,脊背骨節垂直貫穿,經絡通暢,氣血循環環。
由形體到意識均要放松,由松入柔,積柔成剛,以柔走化,以剛擊敵,陰陽相濟,剛柔并用。拳架集練、架、扒手、散手為一體,三者互可檢驗印證,推手可檢驗拳架是否正確與實用,推手又是太極拳走向散手,自由搏擊的過度階梯,練拳是提高散手、推手技法的本源。故和式太極拳理論有“要拳時眼前無人當有人,交手時眼前有人做無人”之說。
和式太極拳又稱代理架。拳技與理論完美融合,體用一致,拳架自然柔活,順遂渾圓以理體內中和之氣,二氣陰陽和合而達于外。
故稱“代理”。 和式太極拳以“太極”之理為拳理來規范指導拳架。象其形,取其義,用其理。太極圖是《周易》哲學思想的形象化表述。
太極圖外呈環圓,環呈無端之象。在和式太極拳中體現為勢勢手劃圓,身行圓,步走圓,身體各部位的公轉自轉協調和諧,形成大圈套小圈,小圈套大圈,渾身都是圈,圓轉連貫,一氣呵成。
太極圖一圓之中有陰陽合聚,既對立又統一,相互轉化,顯示事物發展的螺旋周期規律。體現了自然界陰陽之間的運行消長與轉化,即一陰一陽謂之道。和式太極拳以陰陽之理貫串于拳勢之中,比附人體。太極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易·系辭》曰:“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拳理曰:“一圓即太極,上下分兩儀,進退呈四象,開合是乾坤,出入綜坎離,領落錯震巽,迎抵推艮兌。”
圓,上下,進退,開合,出入,領落,迎抵與太極,兩儀,四象,八卦相對應,合之為十三,又稱十三式。十三式是指導太極拳圓活自然,陰陽相濟之要訣。
以人身比太極,練拳之前,心靜體松,混混頓頓,陰陽未分,渾元一氣是為無極,氣動而太極生,每勢練夠一圓,二儀、四象,八卦。即由陰陽未分到陰陽具備,陰陽運轉,陰陽相濟。身體各部位左右對稱,上下相隨,內外相合。
動作以圓及弧線的形態表現上下,進退、開合、出入、領落、迎抵每一對陰陽的轉換變易,由身法、手法、步法及屈伸蓄發的協調運轉,使拳架動作緊湊圓轉,處處順遂。
和式太極拳以太極陰陽之理,指導規范拳架圓轉柔順,動作運轉符合陰陽運行之理。 在練法上要求由外五行帶動內五行,而后由內五行之氣而達于外。五行者,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
人之五臟歸屬五行。人得五臟以成形,即由五臟而生氣,五臟實為生命之源,生氣之本,而名心、肝、脾、肺、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