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量過多可能與氣虛血熱有關。氣虛不能攝血,血熱則會迫血妄行,容易出現經量增多的現象。根據每個人不同的體質情況,經量多的調養方式各不相同,常用藥物有白芍、槐花等。如果出血量過大甚至血崩,應考慮子宮肌瘤、血液病等原因。
經期疼痛活血化瘀
月經來潮時,經常會伴隨各種身體不適,其中以疼痛多見,比如肚子疼、腰疼等。不同疼痛位置和類型,通常也能說明一些問題。
肚子疼是痛經的典型表現,這多因氣血不和所致,除感覺疼痛外,還會有小腹墜脹之感。每個人的疼痛閾值不同,如果覺得不影響正常工作生活,可不必擔心;反之則要引起注意。中醫講,不通則痛,痛經的原理也在于此。如果有脹痛感,表明氣滯;刺痛明顯,多為血瘀;感覺絞痛,可能是寒涼所致的血瘀。對付痛經,中醫多采取活血化瘀之方,如桃仁、紅花、沒藥等。其中,沒藥由于兼有止痛作用,效果可能比前兩者更好。如確認是因氣滯引起,有些人可服用逍遙丸。需要提醒的是,無論是哪種情況導致的痛經,都應該先咨詢中醫師再對證用藥,不可自己隨便使用。
另外一種常見癥狀是腰痛。月經期間的腰痛可能與腎虛血瘀有關。此時建議在補腎的基礎上通過活血化瘀來緩解不適,例如用山楂、玫瑰等中藥代茶飲。
很多女性每到痛經時就吃止疼藥來解決,這對身體很不好。痛經時,建議用生姜紅糖熬水喝,并注意多休息,避免著急、生氣、大怒等情緒,更不要貪涼。中藥調理也應堅持一定周期,一般3個月以上才見效,不要隨意中斷調理。
血黑有塊,艾葉泡腳
中醫認為,正常月經應顏色深紅、不稀不稠、不凝結、無血塊、無特殊氣味。在月經初始,可能量偏少顏色偏淡,到中期顏色加深,呈暗紅色,至經期即將結束,顏色可再次變淡。
但如果中期顏色仍然過淡,質地稀薄,應考慮虛證的可能,常見的用方有四君子湯、四物湯、六味地黃丸等。如果月經顏色偏暗甚至發黑、且有血塊,多與血瘀有關,可以試試局部熱敷,或用紅花、艾葉泡腳。月經顏色一直鮮紅也應當引起注意,這說明體內可能有熱,應少吃雞、羊等肉類,適當多吃百合、蜂蜜等清熱潤燥之品。臨床上,月經顏色要與經期、經量等綜合考量,再根據體質特點進行辨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