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痛經怎么調理
古時,月經被稱為“月事”、“月信”,《黃帝內經》中說:“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換句話說,月經來潮是由于腎氣盛、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而起。只有臟腑功能正常、氣血調和,月經才會如期來潮;反之,則說明身體出現了問題。中醫認為,月經與腎氣關系密切。這里說的腎氣并非腎臟,而代表一種功能。腎氣虛表示“腎”系統的功能出現失調或不足,影響到沖任二脈,導致月經不調。
人們常說的“月經不調”分為三類,即周期異常、經期異常和經量異常。正常的月經應該相隔28天,提前或延后不超過1周。如果相隔時間過短,稱為月經先期,過長稱為月經后期。經期異常主要指經期延長,正常月經持續3~7天,超過7天則是經期延長。月經量過多或過少都可能有氣血不調,通常經量偏少還會伴隨經期縮短。在臨床辨證中,多以月經的期、量、色、質,以及伴隨癥狀等進行綜合考量。如果月經只是顏色不對,經期、經量都沒問題,那就不必擔心。
周期提前多因過勞
如果兩次月經相隔時間總是不足21天或超過35天,又或者間隔時間不定,都提示身體需要調養。
月經周期不足21天,可由腎虛、氣虛或血熱造成,臨床上以氣陰兩虛為多見。過度勞累或飲食失節易傷氣,進而導致月經來潮提前。血熱者血流加快,也可能導致經期提前。除天生體質外,過量食用辛辣食物也會加重血熱癥狀。月經周期超過35天,多因氣滯、血瘀或痰濕引發,導致沖脈任脈受阻,致使月經不暢,經期延后。其根源以腎虛所致精血不足為常見,所以調養時應注意補腎中精血,如多食枸杞、山藥、黑木耳等。月經先后不定期多因腎虛或肝郁引起,兩者常夾雜在一起,時有偏重。
一般情況下,血熱者應注意少食辛辣食物;寒凝血瘀者則應保暖防寒;肝郁氣滯者與情志有關,應注意緩解壓力。
量少腹涼,保暖為上
一般的月經出血量應為20~60毫升,經量少于20毫升為月經過少,多于60毫升為月經過多。以衛生巾的用量大概估計,整個經期應不超過20片。 經量減少源于腎虛所致的精血不足,如身體存在血瘀或氣滯問題,還會加重癥狀。一般來說,經量少以虛證為多,實證較少。受涼、房勞多度、大病初愈等都可能導致經量減少。針對不同情況,除補腎虛外,還應適度調整生活狀態,如控制房事,通過適度運動鍛煉、補充營養增強體質等。
腎虛不止一種,如果覺得下腹涼、怕冷,可能是腎陽虛,需做好保暖工作,盡量避免冷食;如果感到口干咽燥、五心煩熱,可能為腎陰虛,應少吃辛辣,平和情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