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起床胃脹如鼓,吃點生冷就腹瀉不止,明明沒節食卻日漸消瘦……這些困擾你的日常小毛病,可能都是脾胃發出的“求救信號”。中醫視脾胃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統攝氣血;現代醫學則將其與消化系統、免疫功能緊密關聯。當這臺“生命動力機”出現故障,身體會用哪些表現預警?今天就來拆解脾胃不好七大表現。
一、消化不良:食物總在胃里“打轉轉”
飯后腹脹、噯氣頻繁,吃油膩或生冷食物后惡心反酸——這是脾胃“運化失職”的直接體現。中醫認為,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脾胃虛弱時,食物無法正常腐熟與傳輸,就像“濕面團”堵在消化道。西醫視角下,可能伴隨胃酸分泌不足、胃腸動力減弱等問題。長期如此,不僅營養吸收受影響,還易引發胃炎、腸炎等疾病。
二、面色萎黃:氣血滋養的“信號燈”
健康面色應如“桃花映雪”,而脾胃虛弱者常顯萎黃黯淡。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氣血生成不足,無法上榮于面。觀察舌象更直觀:舌質淡白、邊緣有齒痕,舌苔厚膩或水滑,都是脾虛濕盛的典型表現?,F代研究發現,這類人群血液中的血紅蛋白、血清鐵蛋白水平往往偏低。
三、消瘦或虛胖:代謝失衡的“雙面鏡”
有人吃再多也不長肉,有人喝涼水都發胖——這兩種極端都可能與脾胃有關。脾虛者無法將食物轉化為精微物質,營養隨糞便流失,導致肌肉松弛、體重不增;另一種則因脾虛生濕,水液代謝受阻,脂肪與水分堆積形成“虛胖”,常見腰腹贅肉多、下肢水腫。
四、腹瀉或便秘:腸道節律的“失控警報”
晨起腹瀉(五更瀉)、進食后即腹痛腸鳴,是脾陽不足的典型癥狀;而脾虛導致的便秘更特殊——雖有便意卻排便無力,糞便質地軟爛不成形。中醫解釋為“脾不升清,大腸傳導失司”,西醫則認為與腸道菌群失調、腸易激綜合征相關。長期腹瀉或便秘,會進一步損傷脾胃功能,形成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