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上曲棍球
班迪球,又稱“冰上曲棍球”或“卡爾文球”,在北歐和北美地區較為流行,還沒有被列入冬奧會比賽項目。冰上曲棍球的傳統強隊是俄羅斯隊以及北歐三強瑞典、芬蘭和挪威隊,世錦賽的冠軍之爭多在俄羅斯隊和瑞典隊之間展開。這個項目的首屆世錦賽1957年在芬蘭的赫爾辛基舉行,1961年起每兩年舉行一次,從2003年起改為每年一屆。
比賽冰場長110米,寬65米,場兩端線的中間各有一高210厘米、寬360厘米的球門架,門柱與橫梁均用12厘米×12厘米的方木制成。球拍木制,長120厘米,寬6厘米,底部弧形,重450克。球以多層線繩織成,圓形,直徑6厘米,重60克。
比賽時,雙方各11人出場。其中守門員1人,運動員腳著冰刀鞋,身穿保護性運動服,手握球拍,競相將球射入對方球門。每射中一球得1分,以結束時得分多者為勝隊。全場比賽90分鐘,分上下兩半場,中間休息10分鐘,比賽中可隨時換人。
2發展歷史編輯班迪球早流行于荷蘭。19世紀中葉,在英國和挪威、瑞典等北歐各國迅速興起。19世紀末俄國自行制訂規則和打法,稱為"俄羅斯冰上曲棍球"。
1901年瑞典舉行首次班迪比賽,1903年挪威成立班迪俱樂部。1902年設立俄羅斯冰上曲棍球流動獎杯,定期在圣彼得堡舉行。1910年德國、丹麥、挪威、瑞典和俄羅斯創建北方冰上曲棍球聯合會,由于規則不統一,北歐的班迪與俄羅斯的冰上曲棍球形成兩大派系。1953年兩大派系統一規則。
1955年在瑞典、芬蘭、挪威和蘇聯等國家的倡議下召開代表大會,成立國際冰上曲棍球聯合會,將該項運動定名為冰上曲棍球,并制訂統一的比賽規則。1957年舉行首屆世界冰上曲棍球錦標賽。1961年起每兩年舉行一次。
為2011年第七屆亞冬會比賽項目。
比賽規則
班迪球是一項冰上運動,通常使用一個圓形球進行比賽。在比賽中,兩隊各11名球員要使用球桿競相將球射入對方球門從而得分。與英式足球相同之處在于,開球、擊球入界內或球門擲球不能直接射門得分;
不同之處在于,角球不能直接射門得分。但與英式足球相比,班迪球的所有任意球允許不經過第二名球員觸球而直接射門得分。比賽結束時得分多的隊伍獲勝,如果兩隊得分相同則比賽平局。但本規則有例外情況。
比賽主要規則是球員(除守門員外)不允許在比賽中故意用頭、手或手臂觸球。雖然球員通常使用球桿來控制球,但他們可以運用除頭、手或手臂以外的其他身體部位,并可有限制性的使用冰鞋。用頭觸球將被判罰下場5分鐘。
正常比賽中,球員要通過個人控球手段嘗試將球推入對方球門,包括運球、傳球給隊友以及將球射向對方守門員把守的球門。對方球員將通過搶斷傳球或攔截控球球員來重獲控球權。
但是兩隊球員間的身體接觸是有限的。班迪球屬于流暢度較高的運動,只有當球出界或裁判員吹停時才暫停比賽。暫停后,比賽通過任意球、罰點球或角球重新開始。
如果球沿邊線出界,裁判員必須裁決哪方后觸球,并判對方球隊重新開球,就像足球中的擲界外球一樣。
規則除守門員外沒有規定球員站位,但許多球員的專業分工已經發展成熟。廣義上來說站位包含三大類:前鋒,主要負責射門;后衛,主要負責阻止對方得分;中場,化解對方進攻并控球傳給前鋒,上述球員站位統稱為外場球員,以區別于守門員位置。這些站位根據球員主要占據的球場某側而進一步細分,比如有中場后衛、左、右中場球員等。
10名外場球員可以根據這些站位形成不同組合(如3名后衛、5名中場、2名前鋒)。每種站位的球員數量決定該隊的戰術,前鋒多后衛少形成的是進攻型打法,反之則是節奏較慢的防守型打法。
雖然球員在比賽中大部分時間處于固定站位,但球員的移動基本不受限制,并可以隨時切換位置。球場上的球員布局通稱為球隊陣型,球隊經理有權決定球隊的陣型和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