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美國青年會男子籃球隊在第3屆奧運會上進行了表演,此后,籃球運動逐步在全世界開展起來。
1932年6月18日在瑞士日內瓦成立了國際業余籃球聯合會(簡稱國際籃聯)。1936年第11屆奧運會上,男子籃球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
950年和1953年分別舉行了第一屆世界男籃和女籃錦標賽。1948年起,在許多國家的少年兒童中開始出現小籃球活動,受到國際籃聯的重視,于1968年成立了“國際小籃球委員會”。1976年第21屆奧運會又增加了女子籃球比賽。
1936年至1948年間,由于規則的不斷修改,促進了籃球攻防戰術的變化運用,提高了攻防的速度。
進入50年代,世界各強隊普遍重視和發展高度,成為這一時期的顯著特點。在1952年第15屆奧運會籃球比賽中,出現了身高2米以上的高大隊員。他們在高空爭奪中占有明顯的優勢,掌握了比賽的主動權。
但那時的高大隊員靈活性差,技術單調,籃下死打硬攻,因而戰術呆板,使比賽速度受到影響。針對上述情況,國際籃聯對規則進行了修改,擴大限制區,增加了30秒(后改為24秒)和干擾球規則。
20世紀60年代各國在重視發展高度的同時,加強了高大隊員技術和靈活性的訓練。有些強隊,如巴西隊,盡管身高相對矮些,但他們以短跑運動員的速度和嫻熟的技術,充分發揮快速、靈活的特長,在1963年第四屆世界男籃錦標賽上奪取冠軍,震動了世界籃壇。
60年代中期,美國迪安·史密斯提出攻守平衡的理論,使世界各國開始重視進攻和防守的均衡發展,特別是防守有了新的發展和突破。
防守不再是消極的,在防守的選位上改變了過去“以人為主”、“以區域為主”的觀念,而是“以球為主”,使防守具有集體性、積極性、攻擊性和破壞性。
20世紀70年代世界強隊的身高增長到驚人的程度,參加第八屆世界男籃錦標賽的隊員,身高2米以上的多達48人。
前蘇聯隊平均身高2.02米,前南斯拉夫隊平均身高1.99米,美國隊平均身高1.98米。這些高大隊員既有高度,又有速度,能里能外,技術全面,充分體現了“大個隊員小個化”的特點。
快攻成為各隊進攻中首先采用的銳利武器。高空優勢體現在籃下的爭奪,籃板球的爭搶在籃圈水平面之上,投籃技術中出現了空中換手投籃,各種單、雙手扣籃。高超的技巧表現在傳球、運球動作熟練,運用自如。
投籃命中率高達50%以上,比分迅速提高,在第八屆世界男籃錦標賽全部59場比賽中,有30場比賽獲勝的一方得分超過100分。
在歷屆奧運會上,美國隊和(前)蘇聯隊一直保持著較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