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科教,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影響排便的因素
1.年齡
2~3歲以下的嬰幼兒,由于神經肌肉系統發育不全,不能控制排便。老年人因腹部肌肉張力下降,胃腸蠕動減弱,肛門括約肌松弛,使腸道控制能力降低,易發生排便異常。
2.飲食
合理飲食可以建立規則的排便反射。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能促進腸蠕動,減少水分的重吸收,使糞便柔軟利于排出;進食量少、缺乏膳食纖維或食用高蛋白、高糖類的食物,可使排便反射減弱;液體攝入不足或丟失過多,可導致糞便于硬不易排出。
3.排便習慣
通常個體在排便時間、環境、姿勢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習慣,如發生改變,則可影響正常排便。如一般排便的姿勢是坐位或蹲位,當病人臥床時.會因不適應用便盆導致排便困難。排便為個人隱私,當病人因排使問題需要護士協助時,會因缺乏隱蔽的環境,導致排便功能異常。另外,每日定時排便有助于養成規律的排便習慣。
4.活動
適當的活動可維持肌肉的張力,刺激腸蠕動,以維持正常的排便功能。如病人長期臥床,可因缺乏活動導致排便困難。
5.心理因素
情緒緊張、焦慮可增加腸蠕動,易發生腹瀉;精神抑郁可因活動減少,導致便秘。
6.治療因素
長期應用抗生素可干擾腸道內正常菌群的功能,導致腹瀉;緩瀉劑可刺激腸蠕動,促進排便;麻醉劑、止痛藥物可使病人胃腸蠕動減弱導致便秘。
7.疾病因素
腹部和會陰部傷口疼痛可抑制便意;結腸炎可使腸蠕動增加而導致腹瀉;神經系統受損可導致大便失禁。
本期嘉賓介紹
男,主治醫師,負責臨床會診、基礎工作。1995年畢業于青島大學醫學院醫學營養系, 同年進入北京協和醫院擔任營養醫師工作。
2004年獲協和醫科大學內科碩士學位,2007年獲衛生部副主任醫師資格,現任中國醫師協會營養醫師專業委員會常委,中華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學分會中青年委員兼秘書長,北京中西醫結合學分會臨床營養治療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健康管理學組組員,北京糖尿病防治協會副理事長,參加國家九五、十五、十一五課題研究工作。發表學術論文二十余篇,撰寫科普書籍近二十部,從事臨床疾病的營養治療、大眾健康的宣傳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