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味精的好評甚少,大家甚至不用味精了。或者說用雞精替代味精。我們都知道,味精宜起鍋前放一點。吃多了容易致癌。事情的真相是怎么樣的呢?真的會導致癌癥?這要從味精的成分以及入鍋后高溫下會產生什么說起。
味精究竟是什么做的?
據央視一項調查顯示,超半數消費者對味精有抵觸心理。其中多數消費者表示,因為味精中含致癌物,可問到時何種致癌物時,消費者又答不上來,那么味精究竟是什么做的呢?專家介紹,味精的主要成分就是谷氨酸鈉,進入人體后分解為谷氨酸和鈉,其中谷氨酸有提鮮的效果,這也是味精為何能提鮮的原因所在。
據了解,谷氨酸是人體必需的氨基酸之一,對人體有益無害,在不少蔬菜水果中都存在,因此致癌效果并不存在,但必需小心的是,分解后的另外一個物質鈉是不可以過多攝入的,好在味精中含有的鈉只占到百分之幾,并不會有任何副作用出現。
谷氨酸不致癌,那焦谷氨酸呢?
一般來說,谷氨酸在70℃-90℃時就會溶解,而在150℃的時候會出現脫水,200℃以上是,則會發生分子內脫水,轉變為焦谷氨酸。焦谷氨酸不存在提鮮的效果,于是大多數消費者把致癌的矛頭指向了它。
焦谷氨酸是否存在毒性?在查閱所有的文獻中都沒有得到實驗論證,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在分出的四級致癌物中,也沒有把焦谷氨酸包括在內,因此致癌說法也無從談起。專家表示,早在1999年,我國實驗室也對味精做了細致嚴格的毒性研究實驗,實驗數據加上專家們總結正式,每天每人食用50克-200克的量,一般不會對人體產生任何危害。
有些人好不要食用味精
對于健康的人來說,食用味精并沒有大問題,但是有幾類人,專家建議還是少吃,比如孕婦和嬰幼兒好不要吃含味精的食物。
事情的真相告訴我們,說的那么駭人,往往是用來嚇唬人的。不過,味精還是少吃為妙,就像鹽一般,我們也要少吃,食用太多對身體也是有害無益。中醫講究“度”,吃什么,做什么都要把握一個度。低鹽低脂飲食對身體來說是比較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