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是從古代流傳到現在的中醫養生療法之一,現在人們使用中醫養生的時候,首先選擇的仍然是中醫刮痧。對于刮痧的知識你又了解多少呢?什么又是刮痧呢?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吧?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有關刮痧的知識,下面就看小編具體介紹吧。
帶你走進刮痧的海洋
刮痧法是祖國醫學的寶貴遺產之一,是一種古老的傳統非藥物自然醫療保健方法。它具有歷史悠久、方法獨特、簡便安全、適用廣泛、療效可靠等特點,千百年來廣泛流傳于我國民間,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刮痧療法是指應用光滑的硬物器具或手指、金屬針具、柔軟的線索團等,在人體表面特定部位,反復進行刮、擠、揪、捏、刺等物理刺激,造成皮膚表面淤血點、淤血斑或點狀出血,通過刺激體表絡脈,改善人體氣血流通狀態,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排泄淤毒、退熱解驚、開竅益神等功效。
刮痧是從推拿、針灸、拔罐、放血等療法演變而來,是我國勞動人民在與疾病的抗爭中發明的一種自然療法。人類初的醫療保健手段,包括砭石、按摩、熱敷、刮痧等。刮痧療法起源甚早,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里就有痧病的記載。唐朝時期人們就已運用苧麻來刮治痧病。元、明時代的中醫書籍里已有更多的刮痧記載。這種刮痧法,在中醫書中又稱“夏掠”,古人注解說:“夏,歷刮也。”可見,戛就是刮的意思。發展至清代,有關刮痧的描述更為詳細。
例如:在《痧脹玉衡》中曰:“刮痧法,背脊頸骨上下,又胸前脅肋兩背肩、臂痧,用銅錢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抿子腳蘸香油刮之;頭額、腿上痧用棉紗線或麻線蘸香油刮之。”并對刮痧的具體應用及作用,進一步論述道:“痧在肌膚者,刮之而愈;痧在血肉者,放之而愈。”“凡氣分有痧,宜用刮;血分有痧,宜用放。”“肌膚痧用油鹽刮之,則痧毒不內攻;血內痧有青紫筋,刺之則痧毒有所泄。”
在《理瀹駢文》中也記載了刮痧的運用:“陽痧腹痛,莫妙以瓷湯匙蘸香油刮脊,蓋五臟之系,咸在于脊,刮之則邪氣隨降,病自松解。”此外,刮痧療法還見于《松峰說疫》、《串雅外編》、《七十二種痧證救治法》等醫籍中。由此可見,遠在古代,刮痧療法已應用很廣,并在民間流傳不衰。
由于歷史的原因,刮痧等許多實用技術常常被看作是醫道小技,難登大雅之堂,刮痧療法長期流于民間,疏于整理,專論匱乏,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近年來刮痧療法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發展和完善。相信刮痧療法一定會和針灸、推拿、按摩等療法一樣,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和接受。
刮痧療法發展
中國刮痧健康法不僅在刮痧工具上選擇更為合理,而且更在刮痧手法上結合按摩、點穴、杵針等手法,使刮痧成為不直接用手的按摩、點穴療法,不用針刺入肉的類杵針樣的針灸療法,不用拔罐器的拔罐療法。
中國刮痧健康法是在傳統刮痧療法的基礎上的繼承發展,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刮痧工具外部構造、表面光潔度等方面更加適合人體各部位刮痧的需要,而且以水牛角為材料的刮痧板更加體現了綠色生態自然之法的特點,而且亦避免了金屬類器械所造成的疼痛、易傷皮膚、產生靜電等不良反應,亦避免了瓷器類、生物類器械易碎、不易攜帶等因素,還避免了現代化學用品如塑料制品給人體皮膚可能造成的危害。